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红楼梦明亡史全索隐 > 第285章 咏白海棠之宝黛

第285章 咏白海棠之宝黛(2/3)

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这首诗表面写白海棠,其实是写自己的心事,也是以白海棠自比。

    在半卷湘帘半掩门处有,【庚辰双行夹批:且不说花,且说看花的人,起得突然别致。】

    黛玉的诗,从一开始就透出独特的视角来,写的是人在屋内半开着湘帘,因为她住在潇湘馆,卷帘是用湘妃竹制成的。

    前面说过湘妃竹也是代表史书,“竹书纪年”,那么透过湘帘看花就是通过这本书来看真实的明末世界。

    连用了两个“半”字,就表达了内心渴望看真切白海棠,又不敢全部暴露的状态来,这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矛盾心态的体现。

    希望读者能看真切,但是又半遮半掩,害怕被某些人看见。

    碾冰为土玉为盆。【庚辰双行夹批:妙极!料定他自与别人不同。】

    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

    我们说咏白海棠就是在祭奠自己的故国,那么作者写《红楼梦》这本书也是同样的道理,她不只是在记录历史,用历史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同样也是在哀悼故国。

    作者在明亡以后生活在清朝的统治下,在这文字狱最盛行的朝代,却能写出这本反清复明的《红楼梦》来,简直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就像种这株白海棠一样,是“碾冰为土玉为盆。”

    又看下面道: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一个“偷”字,一个“借”字,这并不是那种常规的用词,写出了作者写这本书时的状态和手法,我们在书中能看到很多的“偷”和“借。”

    梨花在古诗词中的寓意着高洁、清雅。它常被用来表达纯真的爱情,代表着永不分离的承诺。

    梨花与白海棠一样,都是白色,因此也都是在此处用它的象征意义,隐喻祭奠之意。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唐明皇与杨贵妃阴阳两隔,但是双方对彼此的感情都是忠贞不渝,诗中就有“梨花一枝春带雨”一句。

    此处象征着黛玉对宝玉的感情,不是常人理解的男女之情,而是亡国遗民对故国忠贞不渝的情感,也就是作者对故国的感情。

    这与梅花象征的意义又有些相似,梅花常开放于雪中,象征品行高洁的隐士,代表着坚贞不屈的品格,在明末遗民的诗词中,常用它来象征不向满清屈服,坚守气节,忠贞爱国的意志精神。

    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又看下面道是: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庚辰双行夹批:虚敲旁比,真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

    月窟仙子和秋闺怨女来比喻白海棠花,脂批也说是作者自己,证明了黛玉这里是祭奠白海棠,也是祭奠自己。

    缟袂原本是指白色的绢布衣服,月的意向是残明。

    月窟表面上是月亮上的洞府,其实是明亡的千红一窟,大家象征的都是历史人物,月窟仙人就是隐射过明朝先帝的黛玉,缝缟袂就是黛玉在缝白色的孝服。

    这里缟袂原本是比喻白海棠花的,而咏白海棠又是比喻写《红楼梦》,所以背面故事就是黛玉在写书祭奠大明和先帝。

    这一联似乎化用了高启的梅花诗,在前面《终身误》里,作者就曾化用过高启的梅花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高启的梅花九首其二是: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他的另一首梅花诗里还有一句“缟袂谁家月中见,”作者为何如此喜欢学高启呢?在前面解《终身误》的时候我们说过,高启也是故国灭亡之后,写诗怀念故国,作者这是在暗示,他也是在怀悼故国,只不过不同的是,高启怀念的是张士诚的周,所面对的新国正是大明。

    在秋天的闺房中一边写,一边拭去自己的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庚辰双行夹批:看他终结道自己,一人是一人口气。逸才仙品固让颦儿,温雅沉着终是宝钗。今日之作宝玉自应居末。】

    这句的含义比较明显,脂批也说了终究是说到自己,作者写了这本书,终究是遮遮掩掩,默不作声的,不知道向谁诉说,谁能读懂这本书呢?

    不知不觉的在困倦中,夜又已经深了。

    众人看了,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

    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

    李纨道:“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

    宝玉道:“我的那首原不好了,这评的最公。”【庚辰双行夹批:话内细思则似有不服先评之意。】

    又笑道:“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

    李纨道:“原是依我评论,不与你们相干,再有多说者必罚。”

    关于评判四个人的诗词,李纨探春认定是宝钗的最好,黛玉的第二,只有宝玉坚持认为还需要再斟酌一下。

    这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