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风云1200 > 第675章 僰人悬棺

第675章 僰人悬棺(1/2)

    这时,只见一只鸟惊叫着,刺楞楞从千尺谷底的水面腾起。

    那只鸟斜着翅膀,像一道闪电冲出峡关,翻个身子淹在了云间。

    杜杲目送飞鸟离开,沉声说道:“当地又流传着一句话:不到石门非好汉,英雄要过豆沙关。

    对岸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故又称“石门关”。

    五尺道,自秦以来,就是滇川的必经要冲,古人由蜀道入滇,此是进大理国的第一道关。

    自秦开五尺道以来,豆沙关就是中原与边疆的交通枢纽,素有“咽喉巴蜀,锁钥南滇”之称。

    它是南方商路上的一道隘口,也是一条连结中原文化与滇缅少数民族文化的通道。

    而北起戎州、南至曲靖,这一段商路称之为“石门道”。

    真可谓是:

    万象交融西南锁钥无双地,

    泰山仰止滇蜀咽喉不二关。”

    这时,豆沙关守将带着十余骑,快速赶来,下马行一个标准军礼,大声说道:“将军,接到总部电令,让我部全力配合将军顺利通过此关,有什么要求,尽管吩咐。”

    杜杲回敬一个军礼,大声回道:“不必客气,准备一顿晚饭即可,明日我军即出关,打扰了。”

    客套几句后,守将匆匆离开,杜杲拿起望远镜,遥望豆沙关山腰处,熊磊不明所以,恭敬问道:“将军,您这是看什么呢?”

    杜杲微微一笑,轻声说道:“进关再说吧,这看不清楚。”

    神秘感十足的话语让熊磊好奇心拉满,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他又不敢多问,只能不停地看着两侧的山腰。

    道路沿线,茂密的森林和潺潺溪流中,生长着不少特有的植物,路上不断有跑马人驮着满满的货物穿行其中。

    他们远途而来,要翻越大山,但好歹也是路,比山路更难的就是水路,没有纤夫,船只是无法通行。

    不知道五尺道走了多少年,到如今还是瘦骨嶙峋,道上凸起的石头如狼牙狰狞,无处下脚。

    即使马蹄,也磕磕绊绊,到处有打滑的印痕。

    那印痕告诉你,似乎必先滑一下,才能踩稳一蹄。

    一蹄一蹄的坚毅,就那么往上攀去。

    更多的是人的脚步,无法印在上边,只是把一块块石头磨光,磨光却不能磨平,那些石头龇牙咧嘴不屈于时间。

    一声重重的喘息,杜杲转头一看,一个背山人过来,背一篓山货,他一个石窝一个石窝地踏着前进,手上一根藤棍。

    走几步,就用藤棍支撑着背篓歇上一歇,往上看去,竟有好几个背山人在攀登。

    窄窄的五尺山道转到山那边去了,转过去还是陡峭的崖壁。

    无数个陡峭坚持上去,就有一道关口等着你。

    这个关口,就是豆沙关。

    此时豆沙关关门大开,守关士兵精神抖擞,似乎恭敬大军入关。

    杜杲不断挥手致意,缓缓进入豆沙关。

    登上豆沙关,杜杲再次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周围地形,突然,杜杲不再移动,而是用手指了指前面的山腰,轻声说道:“看那里!”

    只见在半崖峭壁间,一侧是山道,人马可以通行,而另一侧可以清楚看到无数的悬棺悬浮在峭壁上,往下看水,水成了一条细线。

    熊磊惊呼道:“将军,为何如此啊?”

    杜杲想了想说道:“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濮人与楚人失和,在楚国的几番打击挤压下,濮人沿长江而上,直至朱提江流域,定居下来,并建立了僰侯国。

    此后,濮人便被称为僰人,你看到豆沙关河对岸的半崖上的悬棺没有?那也叫僰人悬棺。

    僰族人长期居住在山水之间,久而久之,便对自己朝夕相伴的山和水产生了强烈的崇拜之情。

    因此,死后将自己葬在靠近山水的位置,正好表达了对山水的依恋之情。

    而将灵柩放在高出水面几十米的绝壁之上,是因为那里云雾缥缈,古人相信灵柩在云雾的包裹之中能吸收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

    此外,高处还能防潮,防止人兽的侵扰,使得灵柩长久地保持不朽。”

    好巧不巧,两人说话之际,更远处的地方,只见一群上百人的队伍正在山顶上打桩。

    杜杲和熊磊两人举着望远镜,眼睛一刻也不愿意离开。

    只见一群人忙碌地进行着悬棺葬的仪式。

    他们挑选出几位熟练的打桩工,用绳索拴住后沿绝壁缓缓放下。

    打桩工吊在半空,身体随着微风轻轻摆动,犹如落叶在风中飘浮。

    打桩工神情专注,丝毫不惧高空的危险。

    打桩工熟练地在崖壁上找准位置,打好四根木桩,每一下敲击都沉稳有力。

    完成后,被山顶的人慢慢摆到一侧。

    接着,把事先拴好的木棺从崖顶小心翼翼地放下,再摆回打桩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