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放在去年的时候,安如松或许还会考虑贝莱德集团的规模不够大,其背景和影响力,或许比德丰杰还弱一些。而对于NGN这样的新兴企业来说,其考虑融资的时候,也不能仅考虑谁给的钱多,还得为此后的下一步融资,甚至是要为上市做准备,而在去年的时候,贝莱德集团在这方面还不那么强。
如今毕竟还是2008年,并不是安如松重生之前的那个时代,而此时的贝莱德集团在整体规模上,与安如松记忆中的那个贝莱德集团,相差的委实有些远了。
但到了现在,准确的说,在进入了八月份之后,随着美联储发布的一桩公告面世,原本虽然小有名气,但在国际金融界还排不到前面的贝莱德集团,就那么很突兀的成为了一家备受整个华尔街,乃至于全球金融界关注的资本管理公司,其在全球资管领域内的地位,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便跃居前列了。
早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国际五百强企业、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公司被曝出巨额亏损的丑闻,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贝尔斯登公司,甚至包括整个美国财界,都在竭力遮掩这个消息。
直到两个月前,这个消息再也遮掩不住,主要是蒙受巨额亏损的贝尔斯登扛不住了,不得不公开向美联储求救,这才使得这个消息被最终曝光出来:受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影响,贝尔斯登手中所掌握的,总计超过75万份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衍生品合约,直接变成了“有毒资产”,导致公司的资产大幅缩水,甚至会面临资不抵债的局面。
当初,安如松和他的“秘密小组”成员们,可是从这场惊天丑闻中,通过做空贝尔斯登公司的股份,狠赚了一大笔钱的,因此,他对整件事的过程了解的非常清楚。
贝尔斯登固然是一家私人金融企业,而且还是非商业性的银行,但“大而不倒”的规则同样也是适用于它的,由于其破产倒闭所能引发的经济海啸太过严重,所以美国政府也好,财界也罢,是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它直接坍塌的,因此,为其提供救助,或者说,推动某些资金状况比较好的公司将它并购掉,才是美国政财两届都能接受的结果。
为此,在美联储的推动下,国会迅速成立了一个所谓的监管问题资产救助计划,随后,一个针对贝尔斯登的300亿美元救助计划的消息,便通过各种渠道散播开来。
但此时整个投资界都已经被吓麻爪了,在看不到真金白银的情况下,谁都不敢下场去蹚浑水,所以,这个利好消息的散播,并未能稳住贝尔斯登一泻千里的股价,破产的威胁依旧悬停在它的头上。
就这样,300亿美元的救助计划,最终还是正式推出了,不过,这份救助计划却不是把钱直接交给贝尔斯登,而是交给摩根大通,并由后者以应急资金的方式,拿来挽救贝尔斯登。
说白了,到了这个时候,美联储还是没有打算真的拿出这笔资金来,摩根大通之所以被拉进来,其实更像是由它来为贝尔斯登的信誉做背书,希望能够借此来稳住贝尔斯登的局势。
但事实证明,在当前这种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势下,任何形式的利好消息都是无效的,人们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而不相信听到的。
于是,计划变更到最后,就成为了由摩根大通出面,将贝尔斯登给收购了。
但问题在于,摩根大通是一家跨国投行,又不是跨国傻子,收购的生意它不是不做,而是那种赔本的投资生意它肯定不会去做。像是贝尔斯登这种金融巨无霸,如果摩根大通能够将它吃进嘴里的话,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是,贝尔斯登身上背着的那些烂账,摩根大通是绝对不会接受的。
就这样,摩根大通与贝尔斯登在三月中旬的时候,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复磋商,其间还有美联储的介入。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买家卖家,摩根与贝尔斯登的股东们,立场自然是不一致的,前者希望收购价能更低一些,而后者则希望能够把价格开的更高一些。
在经过了反复几轮磋商之后,失去耐心的摩根大通公开宣布,他们能够给贝尔斯登开出的收购价,就是每股2美元,高一美分都不行。
结果,摩根大通的态度没有吓退贝尔斯登的股东们,却将整个市场给吓到了,于是,在短短五天时间里,贝尔斯登的股价便从每股六十多美元,暴跌到了每股不到三美元。
那五天时间,受到影响的绝不仅仅是贝尔斯登一家的股价,而是全球的股票市场都处在震荡之中,也就是在这几天里,安如松与他的小伙伴们赚到了做空游戏中的最大一桶金。
摩根与贝尔斯登之间的纠缠,最终招来了美联储和美国政府方面的干预,而为了最终促成这一笔交易,在美联储的推动下,美国政府方面通过“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拿出三百亿美元的真金白银,“补贴”这一笔收购计划。
这里的补贴并不是真正的交给摩根亦或是贝尔斯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