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他们有一种信仰崩塌的感觉,所以才会如此难接受,就好像我大清在挨洋人毒打前,都一直以为自己是“天朝上国”,结果被一顿好揍后,才明白对方并非蛮夷,自己也不是上国。
此刻大殿内的众孔雀国王公大臣亦是如此,咱们孔雀国啊,当时最强啊,咋地忽然就变了呢?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一定是假的!
听到这名王公的大胜嘶吼,摩叶上师觉得对方还不如耽摩栗底的官员、贵族,也许是因为其位于朝堂,地位权势更高,反而更不愿接受秦国强于孔雀国,更为顽固。
要是这样下去,他们孔雀国看不到和秦国对抗的希望,等到秦人日后袭来,孔雀国或许将亡于秦人之手。
知道这些人顽固,但想挽救孔雀国,又必须依靠这些人,毕竟这些人是他们孔雀国的最高层,只有将他们说通,让他们清醒,才能让孔雀国得到改变发展。
只是看目前情况,想说通这些王公大臣,让他们接受秦国强盛都这般难,更别说之后还要讲说的对孔雀国的改革,其等必难接受。
摩叶上师在心里长叹一声,有心救国,却无力改变现实。
‘难道秦人早已料到我等归国后会遭遇此景,知道他们不会听信我等之言,因而才不在意我等归国?’
摩叶上师道:“仅凭言论确实难以令诸位相信,不知秦国之物能否为之一证?”
殿内的王公大臣们想起孔雀国正使方才说过,有人证,也有物证,秦人在他们离开前曾送了他们一些东西。
一名大臣冷哼一声,质疑道:“谁知那不是你等自己编造,专为诓骗我等?”
孔雀国正使无奈道:“要是我等能制出那些东西,那倒真好。可惜我等不能,没有秦人的学识技艺。”
孔雀国王道:“你们从秦国带回了何物?”
孔雀国正使道:“秦人对我等极为防范,放我等归国之时,对我等所带之物都严格检查,只允许我等带回一些不涉及秦国机密之物。”
一王公问道:“既然你等说秦国强于吾国,那秦国为何还要限制你等所带物品?”
孔雀国正使道:“因为秦国要防止他们的学识技艺泄露到吾国,使吾国追上他们。秦人让我等知晓其等强大,却不愿让我等发展到和其一般强盛,这也是我等认为秦国会在日后对吾国不利的一个原因。”
“然而,即使我等所带回之物在秦国属于粗浅之物,于吾国也颇为先进。诸位若不信,可看这秦人孩童的启蒙典籍。”
在方才让摩叶上师进殿时,孔雀国正使从大秦带回的东西也给送到了大殿。
孔雀国正使将一口箱子打开,从中拿出了摩叶上师曾给耽摩栗底官员、贵族看过的算学木牍,让殿内的侍从分发给殿内的诸位王公。
之所以选择算学,而非格物或秦语、秦乐、秦史,是因这些王公大臣都有一定的算学学识,毕竟日常会用,更容易看出好坏深浅,格物就不一定了,他们恐怕都看不懂格物讲的啥。
至于秦语、秦乐、秦史,这类启蒙典籍不好彰显两国的差距,其实最好展示两国差距的办法是带回一架秦人的火炮,当着这些王公大臣的面开炮。
他们倒是想带回秦人的火炮,可秦人不会交给他们,他们想买都买不到。
将木牍分发下去后,诸位王公大臣拿在手中一看,其上内容已被摩叶上师、孔雀国正使等人翻译为孔雀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其等能够看懂。
算学这东西不会骗人,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这些王公大臣都是孔雀国高官,大多人在平日都会用上一些算学知识,都有一点算学基础。
在这个九成以上是文盲的国家,他们的算学水平可说是孔雀国内最高的一批人,然而看到这部据说是秦国孩童启蒙的算学典籍后……
诸多王公大臣心情复杂沉重,里面提到的一些算学知识明显领先于他们所学。
这不可能是孔雀国正使和摩叶上师等人所编造,因为他们的水平达不到,编造不出这些先进的算学知识。
他们此刻也懂了孔雀国正使为何会说出那句“要是我等能制出那些东西,那倒真好。”,要是他们能编造出来,证明他们孔雀国有这些先进的算学知识。
而孔雀国显然没有,那这些算学知识从何而来?
答案在诸位王公心里浮现:秦国!
这是从秦国传来的算学知识,是秦人发现的,与他们无关,而秦人有这等先进的算学知识,至少证明在算学这方面胜过他们。
见观阅木牍的众王公大臣沉默,孔雀国正使又适时提醒道:“这是秦人用于他们孩童启蒙的典籍,秦人还有更高级别的典籍,可惜我等无缘得见。”
“偶听秦人学者提及,那更高级的算学典籍中记载有不等式,函数,坐标系……”
这些新鲜的名词听得诸位王公一片茫然,这还是算学?要么秦人编造出来骗他们,要么是秦人已发展到他们连听词都不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