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永固闻言,眉头微皱,他深知私盐贩运的问题严重,但也明白其中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他缓缓地摇了摇头,沉声道:“茅公,私盐贩运日久,已成气候,牵涉甚广,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成。”
茅元仪听出了巩永固话中的顾虑,他急切地解释道:“驸马,我明白你的担忧。但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尽快行动,一举铲除这些私盐贩子,以儆效尤。否则,他们只会更加猖獗,危害国家社稷。”
巩永固叹了口气,他理解茅元仪的急切心情,但也深知此事不易。
他语气沉稳而又充满耐心地说道:“茅公,想做到毕其功于一役谈何容易呀!咱们必须提前谋划,做好全面且充足的准备工作,保证每一次出手都能够击中要害才行。”
“不然的话,不但无法达成目的,反而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困境甚至遭受反噬。所以我们既需要思考如何应对盐商们可能发起的反击,也要警惕那些隐藏在暗处给他们撑腰打气的势力。这件事情急不得,必须得从长计议,绝对不能轻率行事哦。”
茅元仪安静地聆听着巩永固条理清晰、逻辑缜密的分析,尽管内心深处依旧有些不情愿和不服气,但理性却不断提醒着他,巩永固所说句句属实。
他心里非常清楚,盐商事件背后牵扯出太多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网,如果稍有疏忽或者处理不当,就极有可能引火烧身。
不过,茅元仪向来就不是一个遇到困难挫折就轻言放弃的人。此时此刻,他那锐利如鹰隼般的眼眸里正闪烁着坚毅果敢的光芒,仿佛已经下定决心要彻查到底,替朝廷铲除这个心头大患。
巩永固见茅元仪如此坚定,心中甚慰,继续道:“茅公,此事非同小可,需得从长计议。你不妨先去调查扬州、湖州等地的盐商,看看他们背后都有哪些人在支持。查实之后,我们再商量对策。本官虽不才,但也愿助你一臂之力!”
茅元仪点点头,道:“驸马所言极是。下官当年在江南任职时,对这些盐商早有耳闻。他们挥金如土,行事高调,查起来倒也不难。只是,要查出他们背后的那些大人物,恐怕要费些周折。”
他沉思片刻,又道:“更何况,若要同时出击,连根拔起这些盐商势力,至少需要两万士兵。然而,南直隶的卫所兵早已腐朽不堪,且与当地官员、盐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决不可用。这两万兵士,从何而来,确实是个大问题。”
两万兵士,不是小数目,而且还需要是精锐之师,才能确保一举成功。然而,朝廷的兵力本就不足,又怎能轻易调动?
巩永固心说,等你找全这些盐商及其背后的势力,我梁山的好汉们也早已准备妥当。梁山兵马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且人数众多,足以应对任何挑战。再加上抚军标营的五千精锐,我们的力量将会更加强大。
他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淡然的笑容,眼神中闪烁着坚定而自信的光芒。他缓缓地转过头,目光落在了茅元仪身上,然后轻声说道:“茅公啊,您不必担忧。到时候,我们需要多少士兵,就会有多少士兵前来支援!”
茅元仪听到这句话,不由得一怔。他瞪大了眼睛,紧紧地盯着巩永固,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他实在想不明白,巩永固为何会如此有把握?
然而,他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波动,而是默默地点了点头,表示认可。
与此同时,巩永固似乎也察觉到了茅元仪内心的疑虑,但他并未多做解释。他相信,只要时机成熟,一切都会水落石出。此刻,他只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决心,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茅元仪离开后,巩永固在书房中沉思片刻,随即招来了他的幕僚许德士和杨陆凯,以及华亭县令杨廷麟。
巩永固端坐于案前,神情严肃地望向杨廷麟,缓缓开口:
“杨兄,你到华亭县执政已有数日,想必对当地的情况已有深入的了解。我巩永固虽有心为朝廷、为百姓做些实事,但深知人才乃事业之本。不知你可否有什么贤才良士可以推荐给我?”
杨廷麟闻言,拱手一礼,回答道:“驸马爷,下官本有意推荐几社中的几位骨干给大人,他们皆是才华横溢、志向高远之士。但前几日听大人提及有意解散复社、几社,故而下官心中有所顾虑,不敢轻易推荐。”
巩永固听后,轻轻摇了摇头,微笑道:“杨兄,你我情同手足,何须如此顾忌。我解散复社、几社,并非因为不看重其中的人才,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摒弃门户之见,共同为朝廷效力。你若有合适的人选,尽管推荐,我必定量才录用,不会埋没任何一位贤才。”
杨廷麟听后,知道巩永固是真心求才,于是开始细细讲述起他所了解的那些人才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廷麟道:“几社六子,除了杜麟徵、周立勋早亡、夏允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