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空空D弹技术,主要还是以半主动雷达制导和红外制导为主。
至于主动雷达制导技术。
在现在还只是概念而已。
研究一个不成熟的技术,他并不看好。
哪怕这个人是大名鼎鼎的李暮。
“这我就不清楚了,但李顾问的想法,得到了贵院专家教授们的一致认可,他们相信他的能力。”关建民道。
在不能透露出具体研究内容的情况下。
他已经做出了足够多的暗示。
梁守槃也很快反应过来。
能够让陈一简和黄睿松等人点头认可的,至少方案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的。
当然,仅仅是这一点,还不足以打动他。
想了想,梁守槃道:
“好,我答应和李顾问见面,希望您能够尽快安排。”
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概率。
他觉得也应该去看看实际的情况再说。
“没问题。”关建民道。
……
另一头。
李暮在霹雳-8、霹雳-12和雷霆-2等5个项目组走了一圈。
时间便已经来到了晚上。
他走出会议室的时候。
只感觉今天一天说话说得嘴巴都快秃噜皮了。
好在是将理论的问题解决得七七八八,接下来的重心可以转移到试验上。
“霹雳-12还是要盯着点,毕竟是第四代中距空空D弹。”李暮心中暗道。
霹雳-12的研制始于90年代末,在2千年初完成研制和测试。
它主要用于超视距空战,射程大概在70-100公里,具体取决于发射高度、速度和目标机动性。
尤其是主动雷达制导的方式。
在D弹发射后,便可以自主追踪目标,无需载机持续提供制导信号。
这种指导方式对于载机的生存能力和作战灵活性的提升都是相当巨大的。
但越好用,也就意味研制难度越大。
主要的问题有4点。
主动雷达导引头技术、材料与制造工艺、小型化高性能火箭发动机、制导与控制系统。
其中3点李暮基本都能够解决。
不过在小型化高性能火箭发动机上,他需要花费更多的功夫才行。
推力和燃烧效率的问题,倒是已经被解决。
通过双基改性推进剂搞出的固体燃料,足够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只是发动机的小型化和轻量化上,还需要多费一些功夫,避免出现D弹的体积和重量过大的问题。
“先利用CAD和有限元分析,优化发动机的结构,去除不必要的材料,再去考虑一体化设计。”李暮开始计划。
在小型化和轻量化上,他不会照抄后世的资料。
毕竟以后的很多技术和条件,现在都还没有达到,无法完全照搬。
所以利用CAD和有限元分析去优化发动机的结构,就成了相当关键的一步。
前者不必多提。
比较棘手的的是有限元分析。
这是一种计算机仿真的设计方法,通过建立几何模型、定义材料书信、划分网格、施加辩解条件和在和、求解与分析等方式,去除不必要的材料。
但他们现在的软件,还并不支持特别精细的三维模型创建,对于研究来说会是一个难点。
“不仅CPU要升级、GPU、内存、存储和分布式计算这些,也要有一个大的提升才行。”李暮暗道。
CAD软件的发开对于他来说倒是不麻烦。
毕竟在苏东庄之后,王绶觉也一直在持续跟进。
就是要升级这么多的东西,他觉得有些麻烦而已。
……
回到宿舍。
李暮和同寝室的赵参军打了个招呼。
便坐到书桌前开始写方案。
鉴于黄新华那边已经快要突破50w集成度的大关。
他在设计的时候。
也相应地提高了性能的标准。
首先,高分辨率的2D图形显示肯定是必须的。
实现了这点。
快速处理窗口管理、位图操作和简单的光栅化操作就成为了可能。
而且还能够提高硬件加速的线条绘制、多边形填充和字体渲染等功能。
然后就是3D图形支持。
虽说在渲染质量和速度上还十分有限,纹理映射的分辨率和效果也较为基础。
不过用来对付固体火箭发动机小型化和轻量化的问题已经足够使用。
“哎,话说这个程度,连3D游戏都能搞了吧!”李暮忽然想道。
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很快被他抛在脑后。
别说网络了。
现在就连个人电脑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