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 > 第474章 不是不干了,是干好了

第474章 不是不干了,是干好了(4/5)

,对国家的水声学和声呐技术都有着重要贡献。”

    “本来是准备过段时间再叫他们过来帮忙搞靠岸声呐阵列系统的,没想到因为新型声呐的事提前了。”

    彭时录一边说着,一边带着李暮走进实验室。

    两人出现在门口的瞬间。

    便被人发现,大声道:

    “是李顾问,李顾问来了!”

    声音刚落。

    原本正在惊叹新型声呐方案的王德昭等人,立刻回过头,看向李暮,道:

    “您就是李顾问吧,久仰了!”

    “王德昭所长,您好!”李暮伸出手,和面前60多岁的小老头握了握。

    别看对方年纪大。

    却是夏国水声学的奠基人之一。

    王德昭上下打量了李暮好几眼,才继续道:

    “难以置信啊,您说都是一个脑袋,为什么您能一个下午就把新型声呐搞出来?”

    “而且其中涉及到的声学理论创新,完全超越了我们国家,甚至是世界先进水平!”

    “如果不是现在时机不合适,我甚至更想先向您请教学术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做研究!”

    他的语气中满是钦佩。

    夏国的声学理论,基本是以依靠老大哥才勉强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具体到声呐上,更是如此。

    至今他们主要使用的声呐,都还是仿制的老大哥的设备。

    比如,仍旧采用简单的声波传播模型,对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理解有限。

    也缺少在复杂海洋环境下对声波传播影响的深入研究。

    再比如,依赖滤波器和放大器,模拟信号处理技术过于简单,难以有效分离目标信号和环境噪音。

    这些问题有大有小,有难有易。

    但想要去一一攻克,没个三四年的功夫,很难看到希望。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在李暮给出的方案中,对此有着相当详细地阐述。

    不客气的说,这一下直接填补了国内声学领域至少10年的空白。

    “只是我的浅见而已,在声学方面,我更多地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少和实践的结合。”李暮道。

    在面对王德昭这种声学大佬的时候。

    该谦虚还是要谦虚一下的。

    毕竟要他搞理论没问题,实践却还是差了不少。

    王德昭笑道:

    “这算是什么问题,我,还有马教授、应教授和张教授他们,都认为您的理论没有任何纰漏之处。”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

    从声学研究所来的3个教授,也走上前来,向李暮自我介绍。

    马大有,夏国著名声学家。

    应重福,超声学专家。

    张仁合,水声学专家。

    “各位教授,你们好。”李暮一一上前和3人握手。

    在互相认识过后。

    他也不含糊,当即道:

    “王所长,时间紧迫,国家急需这个新型声呐,所以客套的话我就不多说了。”

    “为了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新型声呐的研制,必须尽快展开攻关。”

    “如果您,还有大家已经准备好了的话,我们现在就立刻开始吧!”

    李暮的话很简单。

    却是最好的动员。

    国家需要。

    当这个四个字出现的时候,胜过任何文字的动员演讲。

    当然,还有更进一步的“D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

    不过李暮觉得,还没有到这个地步。

    要是这说出口,怕是众人都得拼命!

    王德昭等人也不含糊,立刻齐声道:

    “是!”

    ……

    紧接着。

    在李暮的带领下,新型声呐的研制工作立刻展开。

    首先,是任务的划分,也就是分组。

    由王德昭负责升学理论与基础研究组。

    他们的任务,是研究水下声波传播理论,建立声呐性能的数学模型。

    彭时录负责声呐硬件研制组,研究的是声呐系统的核心硬件。

    包括声波发射器、接收器、基阵等。

    海洋环境与试验组由应重福负责。研究海洋海景对声呐性能的影响,并负责海上试验。

    最后剩下的信号处理与电子技术组、系统工程与集成组。

    则由李暮一肩挑之。

    这方面他有着天然的优势,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

    ……

    会议室内。

    待众人陆续入座之后。

    李暮拿起一块小黑板,道:

    “先来说一说我们需要攻克的4项关键技术。”

    “首先,是低频声波技术。”

    “采用低频声波,它在水中的传播损耗较小,频率范围可能为数百赫兹至数千赫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