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 第532章 《神奇秘谱》提前现大明,妙云巧手奏佳音

第532章 《神奇秘谱》提前现大明,妙云巧手奏佳音(1/2)

    朱棡满脸笑意,目光温和的看向苏明志。

    只见他摆了摆手说道:“苏先生,您可千万别过谦。

    这学问之道,又怎会仅仅局限于朝堂之上呢?

    您对厨艺这般执着钻研,其中所蕴含的门道,又何尝不是一门大学问?

    再者苏先生对各种学问皆有独特见解,若是能教导济熺,必然能为他打开一扇全新的求知之窗,带来不一样的启发与教导。”

    徐妙云也微笑着,轻轻点头附和道:“苏先生,若您能答应教导济熺,那可真是他莫大的福气。

    苏先生的为人谦逊宽厚,才学更是出众。

    这一点,我和夫君都是深信不疑的。”

    话说当年大明初定,局势看似平稳,实则暗流涌动。

    那些勋贵势力,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礁石。

    虽未现于明处,却对中央政权隐隐构成威胁。

    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每日殚精竭虑。

    他常思索着以何种特殊手段来拉拢朝中重臣,平衡各方势力,稳固这来之不易的大明江山。

    徐达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那可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他在战场上犹如战神下凡屡立奇功,无数次带领明军冲锋陷阵化险为夷。

    不仅如此在诸多关键决策的紧要关头,徐达始终坚定地站在朱元璋身旁,给与他最有力的支持。

    尤为关键的是,在那场关乎明朝生死存亡的“沈儿峪之战”中,局势万分危急。

    元朝残余势力中的王保保,在西北一带积极整军备战。

    妄图恢复元朝统治,对明朝构成了巨大威胁。

    朱元璋深知局势严峻,遂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兵分两路北伐。

    徐达领命后一路出潼关,势如破竹直捣定西,在沈儿峪与扩廓帖木儿军对峙。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

    起初明军稍遇挫折,形势不容乐观。

    然而徐达并未慌乱,他沉着冷静,迅速调整战略。

    只见徐达身披战甲屹立于阵前,他目光如炬,大声鼓舞着将士们的士气。

    待到夜幕降临,徐达亲率精锐,趁夜劫营。

    一时间,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

    徐达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手中长枪如龙蛇般舞动。

    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倒下。

    在他的带领下明军士气大振,如猛虎下山,大破元军。

    此役徐达率领明军力挽狂澜,成功扭转战局。

    为消除西北方向的重大威胁,奠定了坚实基础。

    朱元璋得知捷报后,心中感慨万千。

    他深知徐达之功,寻常赏赐难以回报。

    于是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朱元璋私下召见徐达。

    他紧紧握住对方的手,目光诚挚地许下诺言。

    “徐老哥,你对我大明的功劳,咱铭记于心。

    若你后人中有才德兼备者,咱定封王爵。”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徐妙云成长于一个奉行全面育人之道的家中。

    徐达深知徐妙云虽为女子,却也应饱读诗书,增长见识。

    于是他不仅延请各方鸿儒为徐妙云传授经史子集,而且还为其铺就参与文化交流的通途,让她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文化思想。

    在这开明且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里,徐妙云如同一颗璞玉,被精心雕琢。

    她自幼聪慧过人,对知识有着如饥似渴的强烈渴望。

    这种求知欲,驱使着徐妙云日夜苦读。

    白日里,她伴着窗外的鸟鸣,沉浸在经史子集的浩瀚海洋中。

    夜晚,徐妙云就着昏黄的烛光,在书中探寻着古人的智慧。

    久而久之,她不仅在经史子集上打下了坚实基础,还对琴棋书画产生了浓厚兴趣。

    徐妙云深知唯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未来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

    也正是这份坚持与努力,铸就了她坚韧、自强的性格底色。

    凭借过人的聪慧与勤勉,徐妙云荣获“女诸生”的美誉,在一众闺阁女子中脱颖而出,宛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

    在琴艺方面,彼时大明琴学昌盛。

    徐妙云研习的多为《神奇秘谱》《太古遗音》等经典琴谱。

    其中《神奇秘谱》原本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编。

    不过洪武十一年才出生的朱权,此时比朱济熺大不了多少,自然无法编纂整理出此等传世经典。

    此书实则是朱棡凭借脑海中的后世记忆默写而成,连同一架精心制作的中和琴,作为定情信物派人赠送给了徐妙云。

    徐妙云得到《神奇秘谱》后,如获至宝。

    她对其中的《梅花三弄》情有独钟。

    每当闲暇之时,徐妙云便会净手焚香,端坐在琴前。

    只见她身姿优雅,双手轻轻搭在琴弦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