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厂子搬迁,往大城市搬。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
殊不知,这个搬迁一下就出了大问题。
生产制造半导体的厂子里有的生产线开机后是不能停的,停了再启动,就要花更多的钱,这个钱还不是软妹币,而是外汇。
因为生产线是从国外进口的,再启动就要请国外的技术人员过来帮忙,要更换配件,还要支付人员的差旅费,杂七杂八的算下来,一停一开的费用都快跟重新买一条生产线的价格差不多了。
就是这次搬迁,导致很多半导体相关企业就此沉沦。
后来,当大家发现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性,以及不能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其他人手中后,又开始重新构建半导体产业链,可那时所花费的钱又岂是用天文数字所能说清的。
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不能等、靠、要,更不能怀有侥幸心理。
李言诚在心底默默的给这几个字打上了红底,他准备改天去见老丈杆子的时候跟他好好聊聊这个。
要居安思危,千万不能有造不如买这种心理,谁有都不如自己有。
因为一直在社会局和公安系统工作,几乎不接触经济发展类的问题,对于这件让华夏多走了很多年弯路的事情他早就忘了。
今天因为提到了程家在国内投资建厂的事情,这段记忆忽然又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既然知道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必然要走一段弯道,那他肯定就要想办法避免这一世再发生这种事情。
将这件事情在心底提到最高级别后,他抿了抿嘴唇,想想后点点头说道:“老爷子,若干年后,程家一定会无比庆幸这次的投资。”
程家老太爷不在意的笑笑:“庆幸不庆幸的我不关心,为国家出把力是应该的,有一点我到是挺好奇,言诚,你真的就这么看好华夏未来的发展?还是说,只是因为这里是华夏,而你又是华夏众多干部之一。
你是干部,就应该非常清楚,虽然国家现在已经制定了改开这个政策,但对此持有怀疑态度的还大有人在,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这个政策。
你为什么会认为这个政策一定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程家老太爷说的这个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事实上李言诚非常清楚,坚定不移的走这条路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才被真正意义上确定下来。
在这之前,别说反对者了,就是同意的人,都在不停的自我怀疑中。
这本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条河到底有多深,有多宽,现在没人知道,充满了未知的风险。
李言诚当然不能说他知道未来是什么样,他要敢这样说,别人只会把他当成神经病。
他淡淡的笑了笑:“老爷子,我相信这个政策会一直走下去,相信我们国家会越来越好,是因为我相信我们组织,从二一年成立至今马上一甲子,我们组织始终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以后也一定会继续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还有一点是我们跟欧美国家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我们对一项政策的执行力,不会因为某个职务换人而取消,它可以一直贯彻下去,就像我们现在正在执行的五年计划。
不像他们,只要那个位置的人换了,前任在位时的很多政策都会被做出不同程度的改变,即便那个政策对老百姓有利。
老爷子,您在丑国生活了这么多年,对那里的体制应该了解的比我更清楚,我们华夏对于一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不是他们口中所谓的‘民主’能比拟的。”
李言诚说了很多,从欧美国家的政治体制又说到华夏的国情,平时一顿饭最多半个小时就能结束,今天却硬生生的延长到了一个半小时。
而随着他说出来的内容,程家老太爷和傅淑怡二人的神色也变得越来越严肃。
程家老太爷也好,傅淑怡这个程家当代的家主夫人也罢,都是风里雨里闯过来的,从战火纷飞的民国,去到大洋彼岸的丑国,程傅两家的祖上既有当官的,也一直都在从商,政商不分家的道理他们当然明白。
政策的延续性,以及政治上的稳定性,对于他们这些商人来说至关重要,朝令夕改和时局动荡,只会让他们这些做生意的举步维艰。
自从离开故土抵达丑国后,这三十来年程家虽然一直在暗里的资助华夏,并且在这边也有他们的人,但因为之前始终没有接触到过真正意义上的高层,以及对华夏组织还抱有的疑虑,所以,他们对于华夏的国情,了解的其实并不是特别透彻。
这次之所以愿意过来投资,并且还不是小数目,单单只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是华夏人,其次就是这里有他们程家的长子长孙,最后,那就是他们看上了这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各项成本,至于说生产出来的东西华夏国内能不能卖出去,他们根本不在意。
他们不认为华夏的老百姓有那个消费能力,毕竟这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那里摆着呢。
程家人一直想的都是在这里生产,然后出口到其他有消费能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