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494章 “颠覆性读物”

第494章 “颠覆性读物”(2/3)

骨。

    那种文化意识更迭、价值观念转换带来的人的自我建设的觉醒、苦闷、焦灼、失落、荒谬的情绪和感觉。

    所以什么是“无主题变奏”。

    当主流意识形态变换了自身的存在方式与表意策略,传统的道德伦理价值体系随即溃散为“无主题变奏”。

    思考完这一切,王小波轻揉眉心,稍微凝神,然后提笔写下:

    《当代文化意识对古老文化思想的冲击——读‘无主题变奏’随想录》

    当王小波被《无主题变奏》这篇震撼的死去活来的时候,国内文学界,也因为这篇《无主题变奏》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腥风血雨。

    没办法。

    江弦太有名望了。

    只要是发表和这个名字有关的文章,都一定会掀起文学界以及读者群体的广泛关注。

    《无主题变奏》同样如此。

    在《花城》上一经发表,便迅速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阅读热潮。

    作为这年代文学意识碰撞的重要阵地之一的北大,当然缺席不了这场《无主题变奏》的阅读热,这篇争议性十足的文章也在发表后的第一时间便迅速的风靡北大校园。

    而这篇文章令北大学子们兴奋的另一个原因是,写出这篇的江弦同志,也是他们的同学、校友。

    北大和鲁迅文学院一块儿办的创作研究生班还在办着。

    正是因为这个创作研究生班的存在,北大的学子们碰着青华的都能高出一头。

    至少在文学上高出一头。

    我们北大有xxx、xxx

    我们还有江弦!

    你们青华有么?

    连个作家的名字都抬不出来,也配和我们北大的谈文学?

    或许也是因为这种爱屋及乌的情绪,争议十足的《无主题变奏》在北大校园里倒是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北大学子们也自发的迅速成为给这部正名的中坚力量。

    蓬炜是一名北大大二学子,这天下课以后,砰一下推开宿舍门。

    “你们看这个!”

    一宿舍的人立马把头全凑了上来。

    “什么东西?”

    只见蓬炜捧着一份《文学评论》的刊物,指着上面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当然是和《无主题变奏》这篇有关,作者对这篇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主要的观点就是:

    以前的文学,有令人向往的光明之炬,有“民族的脊梁”,有标志着伟大历史业绩的胜利丰碑.

    现在呢?

    这篇里所写的只有凡俗、平庸和荒谬。

    “这样的文章都能发表,正说明,青年一代的思想垮了!”作者在文章末尾留下这样一句。

    “去他大爷的!”蓬炜的一名舍友张口就吐出优美的国粹,“他才垮掉了!他全家都垮掉了!”

    “都啥时代了?还光明还伟大呢?老学究守着过去那点儿东西出不来了?”

    “照我看,他看个一辈子的《红旗谱》得了。”

    “.”

    一宿舍都是《无主题变奏》的忠实读者,此刻看到这样的评价,顿时群情激奋。

    青年一代的思想垮了!

    这话多气人啊?

    这就跟有些“过来人”说什么80后是颓废的一代,90后垮掉的一代,00后是毁掉的一代.

    一个个都是“精神导师”。

    活在上个版本里,尽情抒发着对下个版本的偏见。

    这篇文章的作者想写的意思就和这些“过来人”说这些话都一样:

    你们这一代这样下去不行!

    他还觉得按照他脑袋里的老一套就可以解决当代青年的各种思想问题。

    可是真对么?

    对不对不管,反正这会儿北大的这些学生们不会听他的这些屁话。

    “笔来、笔来,给丫怼回去!”

    “我们是垮了的一代,那他们就是半截儿入土了的一代。”

    “这文章写的狗屁不通,他看懂了么?他懂个屁啊还写上评论了?”

    这一幕只是《无主题变奏》所掀起争论的一角。

    而作为这篇的撰写者江弦,这会儿倒跟没事儿人似得,对文学界的一切讨论都漠不关心。

    《无主题变奏》这篇,正是他以【多余人】和【内心世界】两条灵感所合成出的。

    讲述了一个普通青年主人公“我”的日常心态,同时也描写了“我”和“我”的女朋友“老Q”以及“我”的那些室友们的生活情况。

    这在后世不像《红高粱》《活着》这些似得人尽皆知,它的作者徐星似乎也在后世名声不显,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丝毫不逊色于《红高粱》《活着》的,甚至可以说更大。

    在后世,文学界将这篇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由传统转入现代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而在发表前,江弦便预料到,这篇是必定会掀起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