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保险公司的人又重新和贝托鲁奇签下了一份协议,暂缓了这次矛盾的发生。
江弦微笑和贝托鲁奇打个招呼,没急着去干涉,自个儿回到房间休息。
只不过在心底隐隐有了些新的计划。
美国。
34岁的王小波今年刚刚取得了硕士学位。
他是两年前跟着妻子一块儿来到美国的,生活过得相当不易,日子一度非常拮据,有时不得不去中餐厅打工交学费。
还好这样的日子他熬了过来,在匹兹堡大学东亚系留下了国学硕士文凭。
这个选择也让他遇到了一生的贵人,也就是他的导师许倬云。
许倬云有先天的残疾,生下来时手心朝下,脚心朝上,不管怎么努力,都不能改变手脚的姿态。
后来他在手术台上被大卸八块又装了起来,勉强可以行走,还成了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
在他的帮助下,王小波在淬炼文字上下了极大的功夫。
还有他在写一本,一本名为《黄金时代》的。
这本正在创作中的,也得到了他导师的修改。
“我要写一部和他们的都不一样的。”王小波给妻子分享说。
“能有啥不一样啊”妻子李银河有些无奈。
不过她也知道丈夫心中有傲气,国内很少有能被王小波看得起的作家,也很少有能被王小波喜欢的作家。
像是张爱玲,王小波就说过,他特别不喜欢,他觉得可以写痛苦,写绝望,但不能写让人心烦的事。
还有江弦的那部《棋王》,虽然名声斐然,但在王小波眼里就是“这篇写得很浪漫,我这辈子下过的棋有五分之四是在插队的时候下的,同时我也从一个相当不错的棋手变成一个无可救药的臭棋篓子,现在把下棋和插队两个词拉在一起,就能引起我的反感,我绝不肯把这样无聊的事情写进里。”
当然了,江弦也不会因为这样的评价觉得伤自尊心,毕竟王小波不喜欢的人太多了,像是苏东坡,有人问他,你喜欢苏东坡的诗词呢,还是喜欢他的书法?王小波说,都不是,我喜欢吃东坡肉,东坡肉炖的很烂,肥而不腻,的确很好吃。
除了苏东坡,孟子也被他点过名,王小波说,《孟子》内容无可挑剔,只是很没有意思,如果生在春秋,见了面不和他握手。
总之,能被他看上的人少之又少。
“包里是什么东西?”王小波注意到桌上的手提袋。
“杂志。”
李银河道:
“我从图书馆取了些国内的杂志回来。”
“杂志?”
王小波翻开袋子,从其中抽出一本《花城》。
《花城》毕竟位处沟通外洋之地,因此在国外还挺容易入手。
他坐下来,看到是1986年第7期,简单一翻,在首页便看到一篇署名为江弦的:
《无主题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