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将军,父皇和太子现在在哪里,不知...\"
他关心的不是二人的安全。
他要见到李世民,确认他的选择。
\"传,陛下的旨意。\"李绩打断了李泰的问话。
他可不想听四皇子的问题。
\"九皇子李治,继承大唐正统。\"
\"立即登基!\"
话音刚落,一时之间,朝堂震惊......
什么!
这是什么话!
这是什么意思!
四皇子李泰听到旨意,大吃一惊。
瞬间。
不知是激动还是愤怒,他紧握双拳。
\"陛下呢,为什么由两位将军传旨,而不是陛下!\"
一位老臣上前说道。
这可是大事,在未见到李世民之前,即使李绩和侯君集都是朝廷德高望重的老将军。
但他们只是将军,并且没有朝廷官员在场,根本无法确定他们说的是真是假。
决定一国之君,本就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还不是圣旨,而是旨意。
自然有很多人不信服。
\"张大人,您是在质疑本将所说的话吗?如果不是事态紧急,我也不会召集你们前来。\"
\"陛下已经驾崩,这旨意是在边军面前宣布的。\"
\"你可以不信我和君集,但你不可以质疑边军的人。\"
\"他们总不会欺骗你们吧。\"
李绩上前一步,怒声道。
\"我们和陛下拼死杀回来,会为了一个皇位骗你们吗?\"
\"你们这些老臣在朝堂上无所作为,现在居然还敢质疑我们。\"
\"张大人,如果你不信,大可去查证!\"
朝堂上顿时一片静默。
这两位将军,一位镇守边陲多年,另一位则是大唐两大支柱之一。
这两个人,任何一个都不可能撒谎。
但决定国家领导权的问题,怎能仅凭他们俩的话就定论。
有人开始动起了心思,毕竟空口无凭。
“长孙大人,您现在怎么沉默了,这个时候应该由您发言才是。”
有人望向长孙无忌,原本最该发声的应该是他,朝中许多人其实都倾向于李泰。
因为李泰常年居住在长安,而李治则多年在外游学,自然与朝廷官员少有交集。
如今若李治登基,他的心思难以揣测,甚至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地位。
但四皇子李泰不同,他常与官员打交道,李世民也时常带他见朝臣。
朝堂上的事,李泰了如指掌。
况且大家都知道。
李泰甘愿为帝位做替身,长久被困于皇宫地牢。
如今大难不死,李世民离世后为何会忘记这位付出甚多的皇子呢?
众人纷纷催促长孙无忌表态。
就连李泰也用威逼的目光盯着长孙无忌。
他不仅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更是李世民的挚友,本就位高权重。
他只要一句话,再加朝臣们合力一搏。
无论李世民的口谕真假,都能变成假的。
关键看长孙无忌如何抉择。
文臣当然希望四皇子李泰即位,而留在朝堂的众多武将则支持李绩和侯君集的口述。
如果两派立场相悖,整个大唐也将动荡不安。
“长孙大人,本王认为现在您应该站出来讲句公道话。”
李泰尽量保持平静的声音。
“如今父皇驾崩,如果您不说话,难道要母后出面主持公道吗?”
“母后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最好别让她操心。”
越说到后面,语气越是冷峻。
这一刻,连傻子都明白李泰的意图,何况各位大臣。
“此事需从长计议。”
长孙无忌终于开口。
若不是要考虑长孙家族的利益,他必定会遵从李世民的遗命。
但李治登基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没人知道李治的想法。
四皇子不同,他更能平衡朝局,也更易沟通。
“放肆!你们这些老家伙,难道要违抗圣旨吗!!!”
李绩勃然大怒。
他甚至有心杀光这些大臣,这些老家伙早已腐朽,是朝廷的蛀虫。
侯君集则冷静得多。
陛下离世前虽考虑周全,唯独没料到这一茬。
以当时的条件,李世民已无力亲笔书写圣旨,再加上玉玺还在皇宫内。
这场风暴是注定的。
四皇子李泰和这些大臣的强硬态度,绝非易事。
九皇子登基看来风波不断。
“懋功,父皇刚驾崩,再等等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