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 > 1311.冷酷仙境的凝视

1311.冷酷仙境的凝视(2/3)

,一路上紧握着钢枪,默默记忆道路的年轻战士,说话间满满的骄傲。

    而在他身后一直照顾着卓金璐的年长战士,先呼~~呼~~喘了两口粗气。

    然后才自嘲笑道:“徐源,来自福建南平,34岁,体力不行咯,不比原来啊,当年我比卓金璐强……”

    而在末尾也是携带者最多补给强壮战士有些沉默寡言,只说了一句,“我是彭德伟,来自湖北仙桃,24岁,守边防三年。”

    短暂的介绍后,一行人继续行进。

    一直下了山脊,到了另一处山谷里才再次休息。

    这时候已经临近中午,雾散了,太阳爬上山顶,海拔 4800米的阳光晒得人皮肤发疼,又像裹着冰碴子,山风一吹,凉得往骨头里钻。

    战士们的作训服早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一刮风就冰凉,可没人敢脱外套。

    “一脱就感冒,感冒在山上就是大事。”徐源一边说着,一边检查背囊里的防寒被服。

    他们晚上要在野外过夜,防寒装备打湿了可不得了。

    吴正则把对讲机拿出来,按两下确认信号。

    王振掏出笔记本,在上面写写画画,他在写巡逻日志。

    两位年轻的战士从背囊里取出自热军粮,为大家准备午饭。

    记者们也有一份。

    单兵自热粮味道一般,但战士们吃的很香。

    在这里待了十一年的池德海,从自己的口粮袋里挖了一大勺放进最年轻的卓金璐袋子里。

    然后自己往嘴里也塞了一大勺。

    一边吞咽着一边说着,“比以前好多啦,现在基本上能吃到热食,以前巡逻都是压缩干粮,喝点水。”

    最年长的徐源也冲小战士挑挑眉,“等晚上到了临时驻地,再吃点好的,后面的路上就想着晚上那顿饭,就不累了……”

    高原上的天,冷的早。

    中午吃饭休息时间很短,短短二十分钟后,巡逻的队伍再次踏上征程。

    现在他们已经在坡底,接下来的路程又要开始爬山。

    更多的冰川,与更多的乱石。

    脚下的路,已经不能称之为“路”。那只是前人用生命在绝壁上踩出的一串模糊印记,是巨石之间看似不可能的缝隙,是万年冰川边缘一道脆弱的刃脊。

    巨大的岩石松散地堆积成超过六十度的乱石坡变成了最常见的考验,每踩上去一步,石块就哗啦啦地向下滑动,仿佛整座山都在拒绝你的攀爬。

    战士们必须手脚并用,用手抠住岩石的棱角,用脚试探着每一个可能承重的点,像蜘蛛一样缓慢地向上蠕动。每一次发力,稀薄的空气都让心脏狂跳,仿佛要挣脱胸腔。

    还有七月阳光融化的雪水在陡崖上重新冻结,形成一片片亮晶晶、滑溜溜的冰壁。

    冰川像一条条巨大的、凝固了的白色河流,从雪峰之间倾泻而下,表面覆盖着黑色的砾石,裂隙处则露出幽蓝剔透的万年寒冰,仿佛大地深邃的伤口,散发着森然寒气。

    云海在脚下翻腾,如同白色的汪洋,将世界分隔。

    所有颜色都变得极为纯粹和饱和:天的蓝、雪的白、岩石的黑与褐,巨大、壮丽而又极端单调。

    如冷酷仙境的凝视……

    翻过冰川和乱石。

    时间已经到了下午四点,太阳开始往雪山背后沉,天色渐渐暗下来,风也变凉了。

    战士们加快了脚步,要在天黑前赶到临时宿营地。

    而在过去的路上,还要蹚过最后一条融水河,比早上宽了不少,水已经漫到大腿根。

    池德海还是走在最前面,他把登山杖插在水里,确认脚下的石头稳了,才喊:“跟上,一步一步踩实!”

    王振跟在他后面,左手抓着池德海的背包带,右手扶着身后的记者。

    记者颤巍巍双手抓着王振的臂膀,在融冰里艰难行进,水裹着冰碴子,冻得他腿发麻,可他不敢停,一停就怕站不稳。

    徐源已经抢先走到了前面,卓金璐则在最后,他的腿也已经开始打颤,再不说自己体力好。

    这不是体力的事,这是来自大自然的恐惧。

    徐源伸着手回头喊:“小卓,把手伸过来!”

    卓金璐赶紧抓住他的手,那只手粗糙得全是茧子,却暖得像团火……

    最后彭德伟一手举着摄像机,一手搀扶着摄像师,艰难的蹚过融水河。

    岸边众人这才齐齐的松了口气。

    赶紧在池德海的带领下快步往前跑。

    好在已经很近了,穿过河滩,再绕过一道山梁,眼前出现了一个用石头垒起来的小窝棚。

    这里就是巡逻路上的临时宿营地。

    是之前一次次巡逻时搭起来的,能挡住夜里的寒风。

    终于到了宿营点,大家放下背囊,先收拾干柴。

    七月的山上干柴不好找,只有在岩石缝里能扒拉出些枯苔藓和断树枝。

    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