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唐天将军 > 第三百八十六章 封王大典,再见尺带珠丹,任命刑部尚书

第三百八十六章 封王大典,再见尺带珠丹,任命刑部尚书(1/6)

    在高力士宣读诏书的时候,文武百官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声。

    宽阔的殿前广场,所有人都在专注听高力士的宣读。

    也惟有李瑄如松一样站在李隆基身旁,淡然自若。

    “望诸大臣以秦王为首,勠力同心,休戚与共……诏令毕,问礼……”

    最后,高力士用更大的声音结束诏书宣读。

    应天顺时,受兹天命。

    毫无疑问,李隆基是正统。

    所有一切都有礼法。

    譬如霍光废昌邑王,扶持刘病己一样,在汉人王朝的礼法之内。

    哪怕是董卓废刘辩,立刘协,文人士大夫也得咬着牙认。

    众文武大臣明白,这典礼,正是封王大典。

    当高力士宣读诏书完毕,一阵沉默后,文武百官神色骤变,震惊之色溢于言表。

    有人瞪大双眼,满脸不可置信。

    有人身躯微微颤抖,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诏书击中了要害。

    恐慌如乌云般迅速笼罩在众人心头,他们面面相觑。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猜出诏书背后隐藏着的风云变幻。

    当然,也有一些人因诏书而惊喜。

    李瑄登天策上将,开府治事,官职改变,对李瑄的亲信来说,腾挪空间巨大。

    虽然大唐有许多官职被永久搁置,然李瑄现兼任的都是要职。

    李瑄没有贪心兼司徒、太尉、十二卫大将军这些有名无实的官职。

    一个天策上将,就将所有概括。

    州牧、总管、诸道大行台尚书令等官职,拥有诸多时代背景因素。哪怕现在李隆基依旧会让儿子担任“牧”,但都是虚职,李瑄担任没有任何意义。

    不断加重尚书令的权力,削弱中书省的“起草诏令”,削弱门下省的“审核诏令”。

    现中书令和侍中如果不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权力大打折扣。

    另外,李瑄改“中书门下堂”为政事堂,废除政事堂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将权力彻底还给六部尚书,使尚书令权力到达顶峰。

    即便今后使亲信大臣拜相,也不可能撼动尚书令的权力。

    使尚书令成为实际意义的百官之首,当之无愧的首席宰相,和杨坚所担任的“大丞相”无异。

    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结束后,也远远没有这种权力。

    天策府也比历史上李世民所掌握的天策府厉害得多。

    天策上将,位在三公之上,有唐以来,只有太宗皇帝李世民担任过。

    天策府负责对大唐内外的征伐战事,加上天下兵马大元帅,直接完成对大唐兵马名义上的掌控。

    更何况李瑄统帅的天策府,将拥有两万天策卫铁骑。

    这只是开始,以后天策府近卫,还会出现其他兵种。

    最后是秦王的爵位,其含义重大。

    秦王是正一品的“亲王”爵位,比郡王更大一级。

    唐代亲王只封皇帝的儿子,从未有例外。

    众所周知,秦、晋、楚、赵、齐、魏等为先秦时的大国,类似的爵位加身,意义重大。

    李隆基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的儿子们都是郯王、永王、英王、棣王、光王、仪王、颍王等上古、中古小国名号,就算李亨在任太子之前,也只是陕王。

    秦除了先秦大国以外,还是李世民的爵位。

    子孙默认不封,以显李世民的地位。

    所以文武百官认为李瑄封秦王,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也使一些老臣非常愤怒。

    他们觉得这比杨国忠之流过分多了。

    “臣李瑄拜谢陛下隆恩。得位天策上将,剿灭叛乱义不容辞。兼尚书令,必尽忠职守,不负圣望。进阶秦王,以死拱卫大唐社稷。”

    李瑄在万众瞩目下,走上前从高力士手中接过诏书。

    他双手捧着诏书,对李隆基深深一拜。

    与此同时,早已被李瑄制好的秦王印、兵马大元帅鱼符、天策府印、尚书令印、金甲金胄、官服、节钺、宝剑等被一名名宦官捧着,从太极殿内走出,趋步于李隆基身后。

    不管文武百官是何种神态,宦官鱼朝恩低头捧着另一份敕令,缓缓在托盘上召开。

    这是一张顶级绢绫制作的诏书,边缘绣着祥云瑞鹤,富丽堂华,字体是楷书,是李瑄的第一任书法老师李琚所写。

    此内容正是对李瑄秦王、天策上将、尚书令的任命。

    宦官冯神威又捧着传国玉玺,来到李隆基面前。

    要在众目睽睽下,在诏书上盖上印章。

    李隆基看一眼作礼的李瑄,又看向台阶下神态各异的文武百官,无地自容。

    以为自己是尧舜!

    现在是周赧、汉献吗?

    李隆基伸出颤抖的右手,抚摸着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的和氏璧。

    光润的和氏璧提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