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唐天将军 > 第三百七十章 誓师清君侧,天策军,九万骑兵入河西走廊

第三百七十章 誓师清君侧,天策军,九万骑兵入河西走廊(2/6)

,让安禄山首尾不能兼顾。

    “回圣人,臣监察朔方的时候,发现原朔方兵马使郭子仪善于治军,深受士卒爱戴,可担此大任。只是郭将军的母亲于去年去世,郭将军正在家中守孝。”

    裴士淹向李隆基举荐道。

    “臣也听说过郭将军,他戍边三十多年,在天宝元年左右屡立战功,被提拔为军使。边塞平静,也能深得军心。”

    陈玄礼也举荐郭子仪。

    “国家危难,当夺情启用郭子仪,封郭子仪为卫尉卿、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兼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率领朔方军,东讨安贼!”

    “另迅速派遣使者探查河东诸军的消息,看看是否可堪大用。”

    李隆基下召道。

    这种情况下,停止守孝,是符合常理的。

    一旦功成名就,没有人会说郭子仪不孝顺,反而会大加赞赏郭子仪。

    在李隆基心底,已经不想再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

    哪怕回到长安率领彍骑、飞骑,也不可能再给安思顺主帅之职。

    他没忘记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兄长。

    之所以没直接杀死安思顺,是因为在天宝十三载的时候,安思顺多次上奏安禄山要谋反。

    他以为是兄弟俩生了矛盾,所以没有相信安思顺。

    现悔不听安思顺之言。

    商量好大事后,李隆基让大臣们退下,他自己要好好静一静。

    这次与大臣们的商议,无形中削弱了杨国忠的权势,让大臣们心中有了底气。

    在这种政治格局之下,太子李亨终于崭露头角,准备站在历史的舞台上。

    他开始令心腹宦官李静忠(后改名李辅国),以他的名义,暗中拜访王公大臣,对他们进行拉拢。

    眼看就要老去,他不甘心当一辈子没有丝毫权力的太子。

    在李隆基掌握权柄的时候,太子不仅没有部曲,甚至连参与朝会的资格都没有。只能离开东宫,去十六王宅和皇子们住在一起。

    李隆基的昏庸,致使安禄山叛乱,失去河北,又宠信杨国忠、五杨,尽失人心,让李亨看到自己上位的希望。

    当李亨得知郭子仪准备统帅朔方军的时候,又派遣心腹宦官程元振去见郭子仪,并带着他的亲笔信,陈述国家危难,和身为太子无处施展抱负的无奈。

    李亨是最希望洛阳前线再败的一个人。

    他已经做好接替皇位的准备。

    最好的结果,就是李隆基能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主动禅让,安享晚年。

    ……

    在哥舒翰和安思顺回长安之前,京兆地区彍骑已经开始征集。

    拱卫长安周边的彍骑虽还有六万六千,但比其他地方的彍骑质量更差。

    几个月难得训练一次,盔甲已经穿戴不上。

    大多数南衙禁军彍骑在长安坊市当摆摊的商贩,还有一些成为市井之徒,更有成为达官贵人的随从。

    朝廷的征召,让这些号称“禁军”的人一脸懵逼,他们都忘了自己是禁军。

    想着要穿着盔甲、拿着兵器与凶残的叛军交战,他们甚至出现出逃的情况。

    关键是朝廷禁军制度混乱,一时间还找不到逃兵。

    无奈之下,朝廷只能打开府库,赏赐丝绸,才稍微稳住军心,又招募一些平民百姓,充入彍骑之中。

    但在不知不觉中,府库中的丝绸、钱财,已没剩多少。

    ……

    龟兹城。

    在安禄山叛乱传出的当天,罗兴就派遣快马,将消息传递至龟兹城。

    李瑄确定与历史上安史之乱的时间不怎么相差,并开始部署。

    十一月下旬,安西的僚属、将领、诸国之王,被李瑄召入大都护府的议事厅。

    “诸位,本王刚得到消息,安禄山从范阳起兵,正迅速南下。我怀疑他会采取直取东都的战术。”

    众人齐聚一堂后,李瑄开门见山说道。

    李瑄从未以“本王”自称,这一次他自称本王,意味深长。

    安禄山反了!

    满堂文武皆惊,天水王真料事如神。

    如果安禄山未谋反,天水王闭塞前往河西走廊的道路,迟早会暴露。

    “李帅,现安禄山叛乱,正是出兵斩杀杨国忠的大好时机,您下命令吧,麾下将士已经准备好。”

    于阗军使卫伯玉向李瑄请命道。

    他是李瑄一手提拔,誓要跟随李帅干大事,名留青史。

    卫伯玉的态度,也是李瑄麾下将领的愿望。

    在这方面,西域将领的心思统一。

    “本王准备在两日后,率领至龟兹的大军飞奔至玉门关,诸位觉得如何?”

    李瑄看到将领们的态度后,十分满意,将早已计划好的事情说出。

    早在十月的时候,碎叶军、于阗军、焉耆军、长城军,就已经来到龟兹城外。

    多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