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穿越明末:带领农民起义 > 第1336章 崇祯九年初陕西的局势(上)

第1336章 崇祯九年初陕西的局势(上)(2/2)

去年的年底到今年的二月这三个月的时间内,紧锣密鼓有条不紊的积极准备围剿在川陕交界处,以汉中西乡县为中心根据地的闯贼。

    洪承畴虽然也知道这闯贼坐寇坐稳之后的危害性远胜于当下闹的欢的铁贼,但洪承畴本意是不打算去大动干戈的围剿这闯贼的。

    这究其原因归根结底那就是两个字,没钱。

    大明朝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可以就基本上是处于一个崩而不溃的局面,这大明朝的军队待在驻地都有可能因为缺粮欠饷搞出兵变来,把这群杀才拉出去打仗,那这兵变的风险只会是成倍数的上涨。

    而为了降低这兵变的风险,那也只能是玩命的从老百姓身上刮油水,而如今的大明朝还能继续再刮下去了吗?!再继续压榨百姓这大明朝还有几年的光景?!

    所以这洪承畴认为,与其非得去跟这些贼寇死磕,还不如将一些偏远的山区县城放弃得了,让那帮贼寇去当土皇帝草头王。

    毕竟这些地方已经成为了大明朝的负资产,朝廷在这里一分钱粮收不到不说,每年还要因为维持这些地方的稳定投入大量的资源。

    如果这帮贼寇能在偏僻地区待着老老实实待着当草头王,那也不会在大明朝境内四处闹腾搞的天下不安,朝廷也不用四处用兵耗费无数钱粮逼反那些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从贼,这个恶性循环也能暂时得到缓解。

    而朝廷在这些草头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出一个政治强人,在内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兴我大明的话。

    那假以时日安定百姓养精蓄锐,再行进剿,灭这帮土皇帝当惯了跑不动的贼寇还不是轻而易举?!

    不过洪承畴也明白,指望大明朝再出一个像张居正那样的政治强人是不可能的,所以洪承畴心中的这套设想也不过是延缓了大明朝灭亡的时间而已。

    但这按部就班的寿终正寝那怎么着也能多活一段时日,总好过不明不白的暴毙身亡的好。

    洪承畴能够想到这些,那朝堂中肯定有人也能够想到,之所以不提出来,主要是这在政治上极大的不正确。

    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明朝的每一寸土地,哪怕是一颗石头那都姓朱。

    在大明朝那只能有朱家开办的官府,绝对不能出现其他民办的官府,否则的话这大明朝那还是大明朝吗?!

    谁要是敢提出来让朝廷放弃对偏远山区的控制,将这些老少边穷地区让给贼寇做地盘,那就是大逆不道,就是对朱家不忠!那就应该杀头!

    所以这大明朝上上下下对于流寇在偏远山区当坐寇的态度非常的坚决,那就是要拿出比镇压流寇还要强的力度出来,打击这种嚣张气焰遏制这股歪风邪气!

    大明朝宁可让这帮贼寇当流寇四处祸害搞的天下不宁,也绝不能让这帮贼寇抄老朱家的作业当坐寇!

    ...

    所以这洪承畴接到朝廷的指示精神之后,那也是拿出了十二万分的力气出来在老百姓的身上刮油水。

    洪承畴为了能够更好的刮老百姓的油水就从固原进驻西安,并且直接就住进了陕西布政使司衙门里面,督促布政使司的官员去征收剿贼所需的钱粮军资。

    这大明朝自打张太师搞出了“考成法”这种领先几个版本的绩效考核制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使用。

    但是到了崇祯朝,张太师的这套绩效考核制度则是被完全贯彻执行了下去,如今在大明朝当官别的什么都不用会,只需要会从老百姓身上搜刮钱粮即可。

    地方官员只要能搞到钱粮交上去,那就算是合格,交的越多那就升官越快。

    当然,给上司交的那一份也是不能少的。

    如果没有能完成上面摊派的钱粮缴纳指标,那么轻则贬官罢官,重则直接就是判刑流放,甚至还有因为耽误军期被砍头的都有。

    这洪承畴为官讲究的是一个和光同尘轻易不得罪人,所以在过去洪承畴哪怕手下的部队动不动就缺粮欠饷,那也没有死逼着下面的官员去完成钱粮搜刮指标,从来也没有因为没有完全搜刮任务而去弹劾下面的官员。

    但这回洪承畴有了来自朝堂上的巨大压力,所以这洪承畴也就一改往日不得罪人的作风,上书弹劾了几个搜刮不力的官员将其撤职查办。

    如此一来这陕西各府州县的官员那是无不胆战心惊,为了完成洪督师的钱粮摊派任务,那地方官员也是拼了老命去催缴崇祯八年的秋税以及历年的欠税,硬是给洪督师筹集了相当一部分的钱粮。

    虽然这陕西三边很多地方的老百姓早就已经吃上了观音土,但这老百姓身上的钱那就像是海绵一样,挤一挤总归是有的。

    ...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