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明末之白衣天子 > 第1093章 赣州会战平南参战

第1093章 赣州会战平南参战(1/2)

    清军西路和中路两路大军皆是大败而逃,让南赣巡抚林天擎意识到此次的中汉军来势汹汹,急忙派人向平南王尚可喜求救。

    或许是感觉远水解不了,清南赣巡抚林天擎还让东面的白元裔和贾熊将城外的物资转移到赣州城内,二将率兵撤回赣州城进行坚守。

    正是清军的主动放弃外围阵地,让中汉军得以迅速兵临赣州城下,将赣州城四面包围起来。

    从吉安府总指挥部赶到前线的行军大总管陈利六,亲自带队查看了赣州的城防布局,实在是易守难攻,当初无论是如日中天的金声桓还是不可一世的李成栋都曾经折戟赣州城下。

    陈利六自然也不愿意硬拼,与众将商议后,决定继续采取“围点打援”的策略。

    陈利六以于六为主将,指挥陆师第五军全部、禁卫军左骁卫军、赣军,组织临江、吉安、抚州一带的壮丁,沿着赣州城外围构筑了三道防御工事,并用木头和石材进行不断加固。

    陈利六亲自率领陆师第十军和禁卫军右骁卫军在梅岭至南康之间的山道间设伏三道,静静地等待“猎物”的上钩。

    为了实现“打援”的目标,陈利六下令对赣州城内的清军,只准出,不准进。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南赣巡抚林天擎得以不断派出精兵“突围而出”,大量的信使源源不断地来到广州请援,只是平南王尚可喜始终无动于衷,因为此时的他自己已经自顾不暇,实在爱莫能助。

    原来自打祜塞在湖广战没后,随着大量投降汉将的反水,清廷再度对各地汉将的忠诚产生了怀疑,比如清廷曾经多次下令平西王吴三桂和平南王尚可喜对“蓼匪”发动进攻,但是两人手中明明掌握大军数十万,一直以来却是战果了了。

    此时的清廷还没有接到毕力克图战败阵亡的消息,认为有毕力克图率领的精兵五千人在云南进行牵制,吴三桂不敢造次,便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平南王尚可喜的身上。

    清廷于是想起了在北京城为人质的尚可喜长子尚之信。

    尚之信十九岁便被尚可喜送进大清皇宫为奴,凭借着自己的出身和机灵劲,尚之信成功被选为顺治皇帝的玩伴,深得顺治皇帝的信任,被顺治皇帝册封为“安达公”。

    安达在蒙古语中有兄弟之意,可见尚之信受到的宠信。

    顺治死后,尚之信失去了靠山,自己也有心前往两广带兵,但是因为自己的人质身份,而不敢多言,面对着小皇帝康熙的垂询,尚之信一方面表现出对“蓼匪”的极度厌恶之情,一方面又对包括平南军在内的地方军的节节败退而痛心疾首。

    康熙皇帝被尚之信的表现所迷惑,因此对尚之信是信赖有加,尚之信对康熙皇帝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脯说道:

    “陛下,如果奴才去了广东,一定全力以赴进攻可恶的‘蓼匪’。”

    清廷信以为真,便在扣留了尚之信的家眷以后,让尚之信绕道青海,提前返回广东,出任尚可喜的副将一职。

    只是尚之信虽然是尚可喜的长子,但是很早以前便入宫侍卫皇家,与其父尚可喜的关系并不好,且尚可喜的生育能力极强,共有成年的三十七个儿子和三十二个女儿,在尚可喜的众多儿子中,尚之信的表现并不出彩。

    刚刚来到广州的尚之信,因为不得父亲欢喜,索性放浪形骸,纵情歌舞,他本人又是久在深宫之中,深得满洲皇家的残暴真传,经常虐待下人,数月之间,被他被辱虐而死的奴仆不下十人,令平南王府下人战战兢兢。

    尚可喜的心腹金光就劝说尚之信残暴无恩,建议他向朝廷请示改立温和的次子尚之孝为嗣。

    年纪已是六十有三的尚可喜,身体状况是每况日下,也是到了该立后嗣接班人的时候了,虽然他的心里面更偏爱次子尚之孝一些,却因为长子尚之信与满洲皇家的关系紧密而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

    尚之信却利用皇家的关系,与弟弟尚之璜、尚之节、尚之瑛相互勾结,再结交两广总督金光祖、广东巡抚佟养钜和广西巡抚陈洪明,逐渐在广州城站稳脚跟。

    原本军令高度统一的平南军各位将领们也开始纷纷站队,令平南王尚可喜的心中焦急万分,很明显清廷在此时将尚之信派到广州,是有让尚之信提前接班甚至是“夺权”的可能。

    为了搞清楚清廷的实际用意,也是为了避免父子相残的局面发生,尚可喜在心腹幕僚金光的建议下,以退为进,主动向清廷上书,以年老体衰为由请求告老还乡,将平南王一职交由尚之信袭承。

    尚可喜可谓老谋深算,把决策权丢回到清廷手中。

    可是此时深陷战争泥沼之中的清廷担心尚可喜突然离开后,刚刚到达广州不久的尚之信一时半会很难服众,平南军会因而大乱,便派人安抚尚可喜,勉励他继续执掌两广,积极支援赣州;

    同时传出密信给尚之信,鼓励他暂作隐忍,待机而发。

    尚可喜接到清廷的诏书后,便下令让与尚之信交好的尚之节率领南雄副将李仰臣和韶关副将董方策率兵两万对赣州进行支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