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上的王朗,是否也是这样一幅恬不知耻,被活活骂死的形象?
其实,关于“诸葛阵前骂死王朗”的故事,完全是罗贯中在中虚构的桥段。
在真实的史料记载上,根本没有记录过王朗随军出征,并且与诸葛亮阵前舌战的过程。
甚至无法证明他二人在有生之年,到底有没有会过面……
至于王朗本人,史书记载上的他不仅才智过人,严谨慷慨;
而且常年恭俭节约,体恤百姓,注重民生,政绩斐然,可谓是当世之名臣
不仅如此,他的后代子孙也纷纷入仕,官运亨通,可谓是家族兴旺。
所以说,历史上真实王朗王司徒,绝不是那个在中被骂死的丑角。
由此可以看得出,王朗在陈寿笔下的分量,是肯定不低的。
如此浓墨重彩的文字记载也能从侧面证明,王朗这个人物在三国时代的地位。
在这篇传记中,首先记载了王朗的籍贯和表字。
他出生于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本名王严,字景兴。
他早年师从当朝太尉杨赐,并学富五车,通晓经籍,很快就当上“郎中”的官职,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在太尉杨赐去世的时候,王朗也本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儒家教训,辞去官职为前者服丧,其间还放弃了被举为孝廉,并且升官进爵的机会。
“因为路途遥远被阻隔,数年才抵达王都。他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初建,王朗以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升任少府、奉常、大理。”
“他治理事务十分宽容,在控罪有疑点时都会从轻判处。”
“后来魏文帝曹丕继位,王朗被封为御史大夫,封爵安陵亭侯。”
“他上书曹丕请求减轻刑罚,让百姓休养生息,实施仁政救济弱小,国家必定会越来越强大。”
“曹丕登基称帝后,改王朗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
“当时曹丕喜欢出门游猎,经常到了黄昏时分才回宫。”
“王朗便上疏劝谏,这样的行为对于万乘之尊来说不够谨慎,曹丕听从他的劝谏,不再很晚回宫。”
“建安末年时,吴国执政者孙权派使者向朝廷称藩国,与蜀国刘备交战。”
“汉献帝下诏商议,是否要与吴国一起攻打蜀国。”
“王朗认为,天子的军队十分重要,不应该轻举妄动。”
“如果孙权与蜀军僵持不下,势均力敌,才应该乘机发兵,选稳重老成的将领去对准敌军的要害,谋后而动。”
“现在孙权的军队还没有行动,他们不应该出兵。汉献帝采纳了他的计策。”
“黄初年间(220年-226年),曾有鹈鹕聚集在灵芝池。曹丕下诏让大臣们推举有品行的君子,王朗举荐光禄大夫杨彪,并称自己患病,要将职位让给杨彪。”
“曹丕为杨彪另外安排了职位,仅次于三公之后,并下诏给王朗,他向王朗求贤才,没有得到,还失去了王朗。”
“这不是没有得到贤才,还是开了失去贤才的先例,让王朗不要再推辞。王朗便出来继续为官。”
“后来孙权打算派遣儿子孙登到魏国为官,孙登没有来。”
“于是曹丕驾临许昌,大兴屯田,准备举兵东征吴国。””
“王朗上疏反对出兵,建议加强边境防护。”
“当时曹丕已经集结军队出征,孙权的儿子迟迟没来,曹军抵达长江后撤回。”
“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叡即位。王朗被晋封为兰陵侯,增加食邑五百户,加上之前的一共有一千二百户。”
“他奉命拜祭文昭皇后陵,沿途见到百姓生活困难。”
“当时朝廷在营修宫室,王朗上疏劝谏曹叡节俭,减轻百姓负担,并引经据典来论证,让百姓耕种农桑。”
“百姓丰实兵力强大,国家就会越强大。后王朗被转为司徒。”
“当时皇室内经常有皇子病逝,后宫中去医馆的人却很少,王朗见状便上疏劝谏,不要给皇子穿着太厚,细心呵护可使寿命悠久。”
“曹叡回复,夸赞王朗是忠贞良臣。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曰成侯。”
“其子王肃袭爵。正始四年(243年)七月,王朗与太尉华歆等人因功被供奉在曹操庙庭。”
苏轼:后来,在服丧的几年时间结束以后,王朗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了“茂才”,再次进入仕途。
这时候年纪尚轻的他,虽然还没有担任过什么较高的官职,但也在徐州地界逐渐有了一些名望。
我们知道,陶谦并非是演义中所描述的那个老好人,他的政治眼光和看人眼力,都是有目共睹的。
而王朗能得到他的提点,并有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