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毕竟“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要论起历史文化,洛水却有着超然的地位,甚至是神性。
洛水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据说人皇伏羲长期在河洛一带活动,受“河图”启发画了八卦,系著名的“河图洛书”的传说。
而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化为洛神。后世无不对其顶礼膜拜,比如曹植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著名的《洛神赋》。
而正是由于洛水的神圣性,使得古人对其极为崇敬,对洛河发誓,就是对神明起誓。
东汉光武帝刘秀就曾经来了这么一手。当年,刘秀和朱鲔有杀兄之仇,当刘秀率军围攻朱鲔时候,
其虽然无路可逃却也不敢投降,害怕刘秀的报复,结果刘秀当即指洛水为誓,表示既往不咎。
结果,刘秀果然遵守了诺言,不仅没有追究其责任,还给予其高官厚禄,并且也没有秋后算账。
大名鼎鼎的光武帝也不敢违背洛水之誓,足见古人尤其是这些帝王将相们还是把神明和发誓看的很是神圣的。
所以,曹爽相信司马懿的洛水之誓,也并非是无脑的表现,而是当时的文化氛围中理所当然的认知。
毕竟在曹爽看来,汉光武帝都不敢违背的洛水之誓,你司马懿还敢食言吗?
“在朝中,司马懿被架空,称病回避曹爽,曹爽及其党羽愈发肆无忌惮,强征豪取。”
“曹爽本人愈发沉湎享受,行制上与皇帝接近,饮食、车马和衣服、珍贵玩物等不可胜数,妻妾满堂,”
“但曹爽对此并不满足,甚至到宫中私自带走明帝遗留的才人,窃取宫中的禁兵和太乐乐器以装饰自己的房间,在房间里天天与近臣饮酒作乐。”
“曹爽弟曹羲见其骄奢淫逸,甚为忧虑,曾多次劝谏,曹爽非但不听,甚至还对曹羲表达不满。”
“曹爽之近臣亦甚是嚣张,如何晏就割洛阳和野王典农的田地为私产,窃夺官物,官员不敢忤逆,而卢毓、傅嘏等正直的提出异议的大臣都遭到免官。”
“正始十年,曹魏政权中围绕权力中心争夺爆发了一场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
“在曹爽专权期间,司马懿一方面称病不上朝,暗中策划谋夺兵权,在曹爽的亲信李胜拜访之时装病不出,以麻痹曹爽的注意力。”
“曹爽与曹羲兄弟曾多次离开洛阳游玩,当时担任大司农的桓范曾劝诫二曹不宜同时离开洛阳,以免有人趁机在洛阳政变夺权。”
“但曹爽对桓范的这一劝诫不以为然,正始十年,曹芳与曹爽等共赴高平陵拜祭魏明帝,此时,在朝中蛰伏已久的司马懿决定趁曹爽兄弟离开洛阳之时在都城发动政变。”
“政变发生后,司马懿称曹爽意图篡位,并假称奉太后懿旨,罢废曹爽,并封锁洛阳城,占领曹爽所统领禁军之军营。”
“奉旨罢废的诏书传至曹爽手中,听闻此消息,曹爽不敢将懿旨交给曹芳,做出了将曹芳留在了伊水的决定,并准备屯甲兵自卫。”
“朝中,陈泰、尹大目等人奉司马懿之命,前往高平陵对曹爽进行诱降,与此同时,劝说曹爽兄弟不要离开都城的大司农桓范,”
“则亲自到高平陵力劝曹爽携皇帝到许昌,以勤王募兵之名义,集合兵力对司马懿集团进行反击。”
“但曹爽最终还是向司马懿投降,选择与曹芳一同返回洛阳。”
“曹爽兄弟在政变后被免职,以侯爵身份回到府第,司马懿对曹爽兄弟加以软禁,在曹爽府第四角起高楼日夜监视。”
“但在审讯中,黄门张当供称曹爽和何晏等人意谋反,曹氏家族、“台中三狗”等近臣获三族之刑,曹爽家族出嫁的姑姑姐姐亦遭祸及。”
“曹氏宗族经此一事,几乎断绝。嗣后,蒋济因曹真有功,不欲其绝后,提议将曹真族孙曹熙封为新昌亭侯,为曹真家族留存后嗣。”
“此次政变及其导致的曹氏集团遭灭族的后果在曹魏政权实权更迭的过程中有较大的影响。”
“司马懿因这次政变,剪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
“自此,曹氏宗室已基本上退出政治中心,司马氏掌控了曹魏朝政。”
苏轼:在刻板印象中,曹爽一直是一个毫无能力和智商的宗室子弟的形象。
然而,历史上的曹爽却并非如此的“脸谱化”。
在和司马懿同朝为托孤大臣以后,年轻的曹爽随即就开始了他一步步的行动。
他在一方面对司马懿摆出一副尊重谦卑的面孔同时,却在不动声色的剪除司马懿的势力和权柄。
他说服皇帝曹芳尊司马懿为太傅,让其位列“三公”的同时却失去了实权。
对于司马懿的“小圈子成员”,曹爽也没有放过,比如执掌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