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 > 第1221章 妖言惑众的书生

第1221章 妖言惑众的书生(1/2)

    应承完客气冲着周思雨施了一礼,显然知道对方的身份,没有丝毫惊异。

    客气中隐隐却透着疏远,因他心里很清楚,先生向来对这些厂番没什么好印象。

    虽然不清楚是为什么,但他还是多加了几分小心应对:“周掌班辛苦。”

    “奴婢不敢。”

    周思雨客客气气回礼,脸上满带着谄媚之色,显然对应承完背后的人很是畏惧:

    “能在苏公爷门下行走,是奴婢的福分。”

    应承完暗哼一声,心说你也配在先生门下行走?

    他依旧不动声色,笑着说道:“周掌班,陛下和太子可带来什么指示?”

    周思雨笑笑:“来的时候太子爷交代,凡事需听应少卿的吩咐,奴婢这次来只带着眼睛、耳朵和手,其他什么都没带。”

    不动声色的点点头,应承完也没工夫继续假意客气,从身上掏出一张纸,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

    “这些人是本官最近查到,和散布谣谶有关的名单,周掌班请过目。”

    接过名单,周思雨眼中的寒光和兴奋一闪而过,旋即再次谄笑道:“不知应少卿准备如何处置?奴婢听您的。”

    沉吟半晌,应承完微微一笑:“本官以为,周掌班和我出面都不合适,此事还需交给宋府台为善。”

    一直在旁默不作声的宋宪忽然一愣,指着自己鼻子,愕然看着应承完:“我?”

    周思雨迅速明白应承完的意图,旋即哈哈大笑:“看来应少卿这次的胃口很大啊,这招真是高,实在是高!”

    ...........................

    就在各府各县忙着招匠工之时,一道暗流开始在漳州涌动。

    漳州府衙门、提刑司、漳州卫忽然出动兵马封城,同时一支部队冲入城里,浩浩荡荡向本地儒林书院杀去。

    刹时间,整个书院鸡飞狗跳,在一声声‘斯文不保’的咒骂声中,数十名学子和教书先生被押出书院,关进了府治衙门的大牢。

    同时漳州府贴出告示,言这些学生在大明遇乱之时散布谣言,要从重处置。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明所以的百姓顿时大惊,原来前段时间的谣言都是他们散布的啊,真是坏种!

    怪不得说最是薄情是书生,果然没错!

    但这件事也就在百姓们茶余饭后,聊过几回之后便被忘却了,

    毕竟现在最大的八卦和热闹,是陛下御驾亲征成功抓捕陈祖义,以及正在攻打不臣之国吕宋。

    因为濒处南海,这里的海商、渔民,或多或少都和吕宋有过冲突,细算下来祖辈死在吕宋人手上的也有不少。

    一听陛下要打吕宋,恨不能亲上战场去砍几个人头,好给祖宗们报仇解恨。

    但书生被捕这件事,落在有心人眼里,却无异于晴天霹雳!

    这些被捕的书生大部是儒家学生,其中也有几个在书堂任教的先生,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先生,叫做刘彧。

    刘彧的功名虽不过是个秀才,但其声名在本地却很响。

    皆因其坚持传统儒学,对新式教育不屑一顾,处处和苏谨的新式书院作对。

    他常常公开宣讲,痛斥苏谨此举乃背祖背宗,弃祖宗精华如糟粕,是儒学的罪人。

    自他因此宣布不再参加科举,誓与苏谨势不两立后,此举备受大儒好评,名声在本地一日千里,不少落魄书生慕名而来求学。

    一边教学生,一边骂苏谨,他的名声越来越大。

    哪怕是不明所以的百姓,也知道本地有一个刘先生很有名,就算骂晋国公也没受到任何惩处,是个很有本事的人。

    对于这些老顽固,苏谨才懒得和他计较,更没工夫搭理一个这样的小鱼小虾。

    也许是出于苏谨对他的‘纵容’,刘彧越来越得意,早已不满骂苏谨的新学,更是经常褒贬时政。

    尤其对朱棣下西洋的举动,更是恶意满满,经常公开批驳此举乃与民争利,祸乱百姓。

    总之一句话,凡是陛下和苏谨支持的,那就是我刘彧反对的。

    正所谓书生造反,三年不成,一个碎嘴子的胡乱吠吠,朱棣才没工夫和他一般见识。

    更何况他不过是带着一群落魄书生,在书院里痛快痛快嘴,更没必要去找他麻烦。

    这样的书院放眼整个大明不止一家,不过是一群因为学制改革落魄的固执之辈,没必要过于针对。

    让朱棣下场去和这样一个老顽固放对,没的失了身份。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在正处在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朱棣也不愿意因为一只臭虫,而激化朝堂内的矛盾。

    可惜,朱棣对他们的睁只眼闭只眼,没有让他们收敛,反而越来越狂妄,认为是陛下怕了。

    这次陈祖义劫船事件后,刘彧立马跳了出来,放言自己是多么明智。

    你们看,你们看,陛下就是不听咱们的非要下西洋,这才招来海盗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