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建议从两点入手。”王子辉胸有成竹道:“其一是先建立内阁,以内阁作为陛下和国会(议会)的缓冲,并且就此拉拢贵族中的中间派,适当让权给这些人。”
对此王子辉解释,目前贵族各派不是都想拉拢查理二世么?而且各自之间也有着矛盾,再加上按照英国的政治体制,是国王和国会(议会)共治,一旦双方发生激烈矛盾,不是国王下令解散国会,就是国会的贵族为了自保和国王进行对抗,从而爆发争斗。
之前查理一世的例子就是这样,为了增强国王的权限和宗教方面的问题,查理一世和国会产生了激烈的矛盾,最终先后两次解散国会,以王权直接逼迫贵族们就范。
但贵族们却不愿意这样就范,更不愿意查理一世的举动得逞,最终爆发了内战,也因为这内战的缘故导致国家大乱,最后使得查理一世在内战失败上了断头台,查理二世和其亲属狼狈逃出英国,克伦威尔这个野心家横空出世,打着共和旗号窃取了成果,从而摇身一变成为了名为护国主,实为独裁者的身份。
假如英国之后依旧是延续这个体制,那么未来在查理二世进行改革的时候谁都无法保证会不会再产生国王和国会发生矛盾的情况。一旦这个情况再一次发生,双方只能有一个胜者,不是国王就是国会,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在国王和国会之间组建一个类同于大明的内阁更好,一旦这个内阁制度成立,那么国王和国会直接就有了缓冲,而且内阁属于政府部门,国王通过内阁做出的决策同样也属于政府决策,这样一来国王就成为了亲自下场的参与者演变成裁判者,通过掌控内阁来进行一些政策的实施,假如内阁和国会爆发矛盾,国王作为第三者也有了周旋余地,可以按照实际情况或支持内阁,也或可以选择支持国会重组内阁,如此一来就能避免把自身处于纷乱之中的尴尬境地。
王子辉还告诉查理二世,目前各贵族都有着私心,既然有私心就能利用的机会。而且英国的政府结构原本就比较完善,建立内阁的基础也存在。利用内阁制这个诱饵来拉拢一些贵族,适当进行权力交换,而国王只需拥有任命和罢免内阁成员的权力就足够了,这样的话内阁也不会形成尾大不掉的状况,国王也能借内阁之手同各方周旋,从而达到目的。
“内阁……?”
查理二世凝神细想,大明就是内阁制,在大明呆了好几年的查理二世对内阁并不陌生,自然明白这个制度的优处。不过他还考虑到了一点,那就是他记得大明的内阁制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大明皇帝之前为了制约内阁还扶持宦官组成了司礼监,由此作为牵制内阁的手段,就是担心内阁权限太大,文官势力太强,从而架空皇帝。
想到这,查理二世不由得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询问假如在英国实施内阁制的话会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听到这话,王子辉顿时就笑了。
“陛下不必过虑,臣也考虑过这些情况,但觉得这对于陛下来说并不算问题。”
“这是为何?”查理二世不解问。
“这自然是因为英国同大明的根本不同。”王子辉道:“大明的科举实施已有近千年,士子阶级或者说文官阶级早就取代了最初的门阀阶级,而大明在土木堡之变后勋贵集团一蹶不振,再加上大明对宗室的防备和限制,这才使得大明文官集团势力越发强大。”
“但如今的大明已是不同,当今大明天子也看明白了这些,登基之后就做了许多改变,比如恢复勋贵的待遇,提升武将的地位,还有拉拢宗室和进行对外封建,这些都是限制文官集团的手段。如此一来,大明内阁权限已比不上之前了,皇帝掌控大权,政出于上,内阁回归了原本的职权范围。”
“至于英国就更不用说了,英国的政体无非就是贵族政体,再加上宗教的势力罢了。眼下英国根本就没文官制度的存在,无论是国会还是朝堂上,担任各级职务的那个没有贵族或者教士的身份?这些人的出身就注定了他的政治基础,自然不可能形成大明的文官阶级一家独大的局面。”
“何况陛下眼下要考虑的是怎么在英国建立起这个文官体系,在这个体系还没建立之前,内阁依旧由贵族把持。他们各自的利益需求不同,陛下只要能拉拢分化,就能游刃有余在其中周旋。此外还有国会呢,一旦内阁成立,国会同样就成了陛下手中的利刃,如此一来国会针对陛下的举动会大大减弱,反而为了对抗内阁,国会中必然有不少人会想办法拉拢陛下,投陛下所好,这样的话就更有利于陛下了。”
“对啊!”查理二世一拍手,当即就笑了起来。他还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前只顾得上琢磨大明的政体了,倒忘记了自己所在的英国政体原本就和大明不同。
大明那边顾虑的是文官集团过于强大,皇帝为了遏制文官集团扶持勋贵和武将集团进行牵制。但英国却不同,英国是贵族和教士集团的力量强大,至于文官集团根本就没有,哪里谈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