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尤其是平定了内乱又挡住了外敌,通过外贸和其他一系列手段更使得大明财政问题缓解,吏治也逐步好转,国家更有了中兴的气象。
这样的感官是非常矛盾的,令孙承宗心中很是纠结。不过孙承宗毕竟不是寻常人,他更注重实际和国家的未来,在京师的这些日子里,他不仅为朱慎锥出谋划策,同时也很好完成了教习堂总师傅的职责,耐心教授太子和皇子,深受皇帝和太子、皇子的信任。
孙承宗甚至自己想过,假如他能年轻二十岁的话,也许会下决心选择跟着这位明主做出一番事业来。可惜他年纪实在是太大了,而且经历了五朝的孙承宗在有些事上心理这一关始终过不去,这不得不说是这位老臣的无奈吧。
三年多前,孙承宗再一次以年迈为由告老还乡。这一次皇帝挽留无果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并给了孙承宗巨大的殊荣特意派锦衣卫护送他回到了高阳。
回到高阳后,孙承宗平日基本呆在府中不出门也不轻易见外人。每日里除了指点和培养几个孙辈外,就是在书房内写些东西,或者沏上一壶茶,坐在躺椅上,闭目养神,回忆着那些风云变幻的往事。
一晃就是三年过去,现在的孙承宗比当初离京的时候更年迈了许多。他毕竟是八十四岁的老人了,须发皆白,精力更不如从前。
一个多月前,孙承宗突然感觉到身子不适,家人连忙请来大夫诊治。大夫看过后告诉孙承宗的家人,老大人其实没什么病,主要是因为季节气候的变化再加年龄大了的缘故,换句话来说,孙承宗就和一台用久了的机器一样,一直运行了整整八十四年之久开始出现了问题,无法逆转,而且早些年孙承宗因为督师辽东久在军中身体有些亏空,像他这样的情况已是难免。
面对大夫的这番诊断结果,孙承宗的家人心中不由得悲哀,他们知道孙承宗恐怕不久于人世了,虽然人终究会死,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逃脱不了生死的循环,但这一日即将到来的时候,作为亲人心中怎能平静呢?
反观孙承宗本人,对于生死倒是看得很淡,他活的够久了,八十四岁的高龄,这天下又有几人能有如此长寿?再者,孙承宗原本就是性子阔达的人,能见到大明逐渐中兴,对于这位老臣来说已足够了。只可惜孙承宗一直牵挂的辽东战事却依旧,辽东的建奴始终没有被平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当消息传到京师时,朱慎锥很关切孙承宗的身体状况,特意派太医为孙承宗诊治调理。为了安抚孙承宗,朱慎锥还让人给他带话,告知朝廷已经准备对辽东开战,这一次开战大明准备了许久,此战要一战而定辽东,希望孙承宗能好好将养身子,等辽东凯旋,大军班师时,他希望孙承宗能来京师,和他一起来见证这一幕历史的画面。
原本身子一日不如一日的孙承宗听到这个消息,精神一下子就振奋了起来。辽东问题可以说是孙承宗唯一的执念了,他哪怕就是闭上眼睛,辽东问题不解决的话,恐怕也不会瞑目。
而皇帝的这个消息就和一剂强心针一般,让孙承宗看到了希望,自那天起他的身子突然就莫名其妙变得好了起来,甚至红光满面精神抖擞,比病前看起来更健康了许多。每日里,孙承宗近半时间都呆在书房,他的书房中挂着一幅巨大的辽东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更布满了孙承宗标记的符号。
应孙承宗的要求,皇帝还授意总参议府把前线的情况每日通过快马送至高阳,送到孙承宗的手上。看着这些战况和明军的布局,孙承宗的笑声时不时从书房中传出,这笑声如此洪亮,又如此发自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