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 第1301章 收复徐州(上)

第1301章 收复徐州(上)(1/2)

    郑芝龙避战的行为让郑成功兵不血刃收复浮山前所。

    等黄蜚率领水师主力赶到时,郑成功已经接管了城防。

    移交城防后,他再次率兵南下。

    郑芝龙还是不肯交战,再次向南退去。

    郑成功没费一兵一卒,甚至连汗水都没流一滴就有了收复失地的功劳。

    黄蜚虽然眼馋,却没有抢功劳的想法。

    而是继续让郑成功担任水师先锋,沿着海岸向南进军。

    十月十四,郑成功收复灵山卫。

    十月十五,郑成功收复夏河寨前所。

    十月十七,郑成功收复石臼(iiù)岛寨。

    十月十八,收复安东卫。

    至此,山东沿海各地均已收复。

    数百里外的徐州,朱慈炯正朝朱国弼发起进攻。

    此时黄河已经结冰。

    三尺厚的冰面别说士兵和战马,就连数千斤的火炮都能轻易通过。

    唯一的弊端是冰面湿滑。

    即便提前铺了稻草,移动火炮时还是十分费劲。

    为了确保火炮的安全,朱慈炯命骑兵在前,步兵在中,炮兵在最后。

    在阵型方面,朱慈炯分为左中右三军。

    他本人与刘肇基为中军。

    李定国在左,李宪忠在右。

    中军旗下。

    朱慈炯骑在马上,看向远方。

    凛冽的寒风砸在他的脸上,让他忍不住眯起了眼睛。

    片刻后他顶着寒风睁大眼睛,右手伸到左侧肋下拔出尚方宝剑。

    哧的一声,剑尖指向前方口中大喊:“传令,出兵!”

    令旗挥舞的同时,三门号炮同时开炮。

    轰隆隆——

    铁蹄踩在铺满稻草的冰面上,咚咚作响。

    河对岸的朱国弼急令骑兵上前阻击。

    他们沿着河堤一字排开,朝着冰面上的明军放箭。

    冰面上的明军同样用弓箭反击。

    箭雨中,两军距离越来越近。

    刀光闪烁,双方开始肉搏。

    朱国弼凭借地形和区域兵力的优势,暂时挡住了朱慈炯和刘肇基的中军。

    他长舒一口气刚要放松紧绷的神经时。

    却听闻李定国和李宪忠分别从上下游渡河,并对朝他的两翼杀了过来。

    他麾下骑兵本就不多,能暂时挡住朱慈炯的中军依然不易。

    如果再分兵去对付李定国和李宪忠的话,中军也挡不住了。

    经过权衡利弊,朱国弼决定向后退兵。

    退到步兵军阵后方与城墙之间。

    朱慈炯顺利渡过黄河,兵临徐州城下。

    看着城外的步兵军阵,朱慈炯没有立刻发动进攻。

    目前只有骑兵渡过了黄河,步兵和炮兵尚在后方。

    要知道这些骑兵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

    一个比一个金贵。

    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命骑兵冲击步兵军阵。

    南京的骑兵虽然不堪一击,但步兵擅长使用火器。

    如果不能一击破阵,己方骑兵会产生大量伤亡。

    等到晌午,步兵和炮兵终于来到黄河南岸。

    在骑兵的护卫下,炮兵开始布置火炮。

    一切准备就绪,炮兵开始试炮。

    轰的一声。

    炮弹砸在朱国弼阵前数十步的位置。

    “中军有令,命炮兵阵地前移二十步,火药增加二两。另外凡发现炮身有裂缝的,立刻回炉重铸,不得使用!”

    明代火炮有使用寿命。

    具体寿命没有固定标准。

    受限于材质里的杂质,使用规范,使用频率,以及战后清理保养等因素。

    一般在发射一两百次后炮身就会出现裂缝。

    这时候就要用铁箍加固炮身,防止炸膛。

    由于工部掌握了铁模铸炮技术,铸造一门火炮的成本和时间大大降低。

    再加上炮兵也是稀缺兵种。

    所以京师官军舍弃了用铁箍加固炮身这个环节,直接用重铸代替。

    朱国弼通过千里眼发现,京师的炮兵在向前移动火炮后急忙下令开炮。

    轰轰轰...

    凌乱的炮声下。

    除了极少数炮弹击中目标,剩下的全部落空。

    等他们重新装填完毕打算开炮的时候,对面的明军也已准备完毕。

    双方炮兵开始对射。

    朱国弼有三十门重炮,八十多门轻型、中型火炮。

    朱慈炯此次南下平叛带了多少门火炮?

    不多,只有区区三百门。

    除了几十门便于携带的轻型火炮外,其余都是红夷大炮。

    主打一个碾压。

    在密集的炮声中,数不清的炮弹不停地从天而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