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铁血西军:大宋杨家将后传 > 第74章 水运

第74章 水运(1/2)

    太原杨家庄。

    从明月寨下来的杨元奇、黄鹂和林灵素要在这里登船,杨家庄人口对比前面几年,并未有所减少,杨家大举北上,杨家庄本该出现一定的收缩,杨家放开了一定的限制,周边人口有所流入。

    杨家庄现在是杨家货运商行的基地,这里已成为太原有数的货物集散点,负责这项事务的是张横。

    张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张向在杭州他弟弟张顺那里航海,小儿子张往刚刚少年,是定安学府的学子。

    张横说道:“货运商行这两年船队并未扩大,收益却增加不少。”

    杨元奇有点好奇,张横掌商行并不是要他挣钱,而是维持船队的战力。

    张横解释说:“这两年盗匪多了不少,运输费用增加很多。”

    杨元奇内心叹息,开封的花石纲生辰纲越发的扩大,民众的压力倍增,盗匪自然增加不少。哪怕开封,他最后一次离开都觉得黑道比原来猖獗,这也是贫穷的原因。

    杨元奇道:“你守好这里,听闻你要北去定边一趟?”

    张横点头:“我和我弟弟都有家室在清寨,儿子今年入学,我想过去看看。”

    杨元奇说:“那就不用跟着我南下,赶紧休沐吧,别错过了他的好日子。”

    张横道:“嗯!已经见到少爷,过去拜见老爷和老夫人还有少夫人就好。”

    杨元奇说:“老爷和夫人那里去下可以,其他的你自己看着办吧。你休沐就好休息,这些年也是苦了你。”

    张横道:“这也叫苦?!”对比北方战事南方出海,他不觉得自己苦。

    杨元奇说:“最难是坚持做一件事,你领这货运商行有十年了吧。”

    张横说:“最初不算,真正牵头负责不到8年。”他是八年前才掌船队的,以前实则是杨林,还有张顺。

    杨元奇道:“你去定边好好逛逛,要是想留那边再和我说。”

    张横这次却是摇头:“我儿子在那里呢。不过少爷觉得其他地方需要调动就是,可别为了酬苦功,真是不苦。”

    杨元奇哈哈:“今晚我去商行陪大家喝一杯。”

    张横大喜:“当如此,我通知在杨家庄的人。”

    杨元奇点头,对于他们这些人,重要不是日子苦,而是担心他们心中有隙,杨家大举北上,他们留在杨家庄,庄子还没有主家人,这多少有种不被重视的感觉。也得亏当年退伍老兵很多回了庄子,这也意味很多在定边的少年子有休沐得回来见亲戚。

    ……

    杨元奇没有进太原,那里除了女贞庵已是没了杨家府邸。

    杨元奇竟然有种人生如一梦的感觉,他本就该有,血脉的融入让他对大宋一点不陌生,倒是太原,一切彷如过境。

    沿着汾河南下,这里有不少杨家的船队。汾河南北穿越整个河东路,这条流域可以说是河东路的精华所在。汾河最后汇入黄河,遗憾在于黄河上游下来水流湍急,地势险要,无法逆流行舟去往河套,要不西夏就不会成为问题。大宋朝可借助其发达的水运体系沿河而上,汉文明的起源本就与水息息相关。

    林灵素看着杨元奇在沉思,说道:“想利用这里水运?此非人力可为。”

    杨元奇无耐作罢,哪怕他的前世工程技术远胜现在,黄河在水运上的利用也无多少办法。

    林灵素说:“杨家在汾河不过十多年,能有此迹象,已是难得。”

    杨元奇道:“时势而已,疏通漕运可不是杨家,不过恰逢其会占了经营优势。”关于杨家货运商行的发展,杨元奇有着清醒认识。西北由于军事,对这边的漕运体系一直非常关注。当年杨兴武签判河东路转运司管漕运,杨家改组北水帮借势发展,确有运气成分。

    林灵素说:“所谓时势,多少人能把握住,气运是天意,把握气运却是个人。”林灵素觉得哪怕她是神霄派掌门,从天道上来说,杨家对气运的掌握,她成为杨家的媳妇并无不妥。

    杨元奇道:“就当你是夸我。”

    林灵素默然,她就是夸他,夸自己的相公。这几天触景伤怀,他兴致不高。黄鹂曾和她说,其实卖掉了的太原杨家府邸始于他之手。

    ……

    进入淮水,杨元奇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花石纲船队,浩浩荡荡,所过之处无人敢拦。

    花石纲起初是江南运送花石的船只,每十船编为一纲,从江南到开封,沿淮﹑汴而上,舳舻相接,络绎不绝,故称花石纲。花石纲之扰,波及两淮和长江以南等广大地区,而以两浙为最甚。凡民家有一木一石﹑一花一草可供玩赏的,应奉局立即派人以黄纸封之,称为供奉皇帝之物,强迫居民看守,稍有不慎,则获“大不恭”之罪。搬运时,破墙拆屋而去。凡是应奉局看中的石块,不管大小,或在高山绝壑,或在深水激流,都不计民力千方百计搬运出来。

    是时,江南经济(两淮到长江)发展迅猛,实为大宋赋税重要支撑地之一,花石纲不属税赋,由内廷把持,无相应法规约束,实为赵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