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477章 柴窑天青釉

第477章 柴窑天青釉(2/3)

安不置可否,从前到后挨个上手,将长案上所有的瓷器看了一遍。

    确实有色差,有些之前还挺大。

    “杨老师,断代做了没有?”

    “做了,最早到最晚,相差不过十年!”

    汝窑从前到后,只存了十八年,年代处于十年之间才正常。

    “玻光度透视做了没有?”

    “依次做了仰光、强光、日光,色调均在6C8470—67807D之间。”

    前者为翠青,后者为蓝青,处于这两者之间才叫天青。也就是“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天青釉。

    所以,也没问题。

    “矿土云母类型呢?”

    “黑云母、二云母,和白云母类沉积岩。”

    “结构?”

    “块壮伟晶岩的全分伟晶盐。”

    “有没有推导过初始矿土元素比例?”

    “有:Al2O3平均含量应该在60%左右,SiO2平均含量为13%,Fe2O3平均含量为4%到5%之间……”

    看似没问题,所有数据,好像都符合汝窑瓷的特征?

    如果依此推断,造成色差的原因,就是刚才副组长杨其昌提到的那几种: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烧结时长。

    但李定安总感觉漏掉了点什么。

    “杨老师,相关数据和资料在不在?”

    “在!”

    杨其昌连忙递上文件夹。

    李定安顺手翻开。

    实验做的不少,记录的也很详细,除了他之前问过的玻光度、矿土类型、结构类型、元素比例,还有附着土纲类型、发育成土类型、矿土富铝率、脱硅率等等等等。

    翻了一遍,没感觉少了什么。

    暂时没什么头绪,他正准备把文件夹还回去,一份不起眼的实验数据映入眼中:

    编号:RC12。

    类型:笔洗。

    取样部位:圈足。

    PH值:6.9.

    编号:RC05.

    类型:梅瓶。

    取样部位:瓶口(注,残器)。

    PH值:7.1.

    乍一看,很正常,之间相差只有0.2,酸碱度处于同一区间。

    但不正常的是,梅瓶的矿土成份中,CaO的含量高的离谱。

    这种情况依旧很常见:或是美白,或是增加强度和可塑性,古人往往会在塑胎时加入大量的石灰。

    问题是,加了这么多石灰,梅瓶的酸碱度,竟然和没加石灰的笔洗持平?

    但不应该啊:同样的矿土成份,同样的晶体结构,同样的富铝率和脱硅率,别说加了这么多石灰,就是加一点儿,酸碱度都会“噌噌噌”的往两边跑?

    嗯……酸碱度?

    刹那,脑海里仿佛闪过了一道光,李定安恍然大悟。

    他终于知道,之前漏掉了什么:水!

    烧瓷器,除了矿土,除了釉料,还需要水,水,水……

    一点都不夸张:同样的工艺,同样的矿土,甚至窑口处于同一条河流,但就因为一个处于上游,一个处于水游,烧出的瓷器,比茅台酒厂在遵义仁怀市,还是汇川区酿出的茅台酒的区别还要大。

    就比如,上游是哥窑,下游是弟窑,相距不过十数里,除了水,剩下的一模一样,哥俩甚至是一奶同胞,你会的我也会,但烧出来的东西: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李定安也明白了,笔洗和梅瓶之间为什么会有色差。

    因为这两件东西,压根就不是从同一口窑里烧出来的:两口窑之间的距离差了一百多公里,洗泥、塑胎时所用的水的水质,比同一条河的上游水和下游水的区别还要大。

    但皇帝要求:老子管你那么多?反正你烧不成统一的颜色,统统砍头。

    那怎么办?

    只能一样一样的试,或是用化妆土,或是调制不同的釉料配方,或是升炉温,更或降炉温,再不就多烧半天或少烧半天……

    不停的试,没完没了的折腾,还真试了出来:洗泥时,水里加石灰。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其实就是水质酸碱度不同,所以才造成瓷器颜色不同。之后加了石灰,使两者之间PH值接近,烧出的颜色自然也就接近了。

    问题是,那是古代……

    李定安长舒了一口气,放下了文件夹,又指了指梅瓶和笔洗:

    “请相关机构检测分析一下:矿层赋存岩层形成时间,另外,再做一下附着土壤检测……”

    矿层赋存……这啥玩意?

    专家们齐齐的瞪圆了眼睛。

    还好,他们至少知道,李定安说的后面的是什么:就是除铝土外的土质成分分析,以区分不同矿土之间的区别。

    意思就是:笔洗和梅瓶,不是从同一种窑口里烧出来的?

    换种说法:宋代时,除了汝窑,宋代还有其他的窑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