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451章 大汉天子六玺

第451章 大汉天子六玺(1/5)

    “李定安,这里有一台琴,上面还有诗?”

    “嗯,蔡京的《奉旨题万琴堂》!”

    “奉旨?皇帝的琴?”

    “对,这是宋徽宗赵佶的穿云琴,后来赐给儿媳妇了……真和四年,赵构由广平郡王进康王,聘娶邢秉懿为妃,徽宗赐琴……”

    “这个黑盒子呢?”

    “马乌玉笔箱,孝宗被立为太子时,高宗赵构御赐……”

    “你看,还有一座小桌子?”

    “宋光宗的香骨案!”

    “你都认识?”

    李定安叹了口气。

    不是他都认识,而是史书上记的清清楚楚,随便来一位搞考古的或是学历史的,都知道这几样东西。

    无一例外,全是宋六陵的陪葬品,之后被杨琏真伽盗了个光。

    所以,这些东西出现在这里,真就一点儿都不奇怪。

    两人继续往下看:铜器、银器、金器、玉器、漆器、瓷器……

    官窑、汝窑、定窑、钧窑、哥窑、弟窑……

    一箱挨着一箱,一垛挨着一垛,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李定安,这是什么,玻璃砚滴?”

    “对,龙形琉璃注,辽代的!”

    “看,这只碗好亮?”

    “用整块玛瑙雕琢,金代的。”

    “这是什么,笊篱,还是果篮?”

    李定安瞅了一眼:

    确实有点像,也确实有点简单,但真不是什么果篮和笊篱,而是正儿八经的皇冠。

    “完颜阿骨打的金丝冠!”

    “皇冠?”

    “对,还是金太祖皇冠。”

    又往前走,看到一口长木箱,李定安停了下来。

    箱子早散了架,木板七零八散。箱身上留有牙印,地下还有嚼碎的木渣,一看就是被什么动物咬开的。

    卷轴四处散落,东边扔一根,西边扔一卷。左一个口,右一个豁,有几幅甚至被撕成了好几截。

    李定安弯下腰,随手捡起半截,又吹了吹上面的土。

    是一幅绢本的水墨山水:远处有山,中间是湖,山上茂林重重,山下农舍掩映。

    湖边有渔夫撒网,坡脚间有士人唱饮,一叶轻舟泛来,山野间飘浮着缕缕云烟。

    画的真好:山林深蔚,平坡缓岸,葱郁山峦,湖光水色,沙洲苇渚,轻岚薄烟,映带无尽……江南睛空淡雾、烟水微茫的景像跃然纸上,

    可惜,只剩半张……

    这画确实没见过,但这画风,有点眼熟?

    再仔细看,左上方有两方印,眯眼一瞅,李定安猛吸凉气:

    九篆朱文,《缉熙殿宝》……这是南宋理宗的内殿藏书之印。

    白文篆字,《寶晉書印》……这是宋四家米芾的书画印之一,只题于上品书画。

    印只有这两方,但旁边还有跋:北苑副使臣董源画……

    哈哈,董源……怪不得画风有点眼熟?

    故宫里珍藏有他的《萧湘图》,画的也是江南山水。

    要问有多贵?

    北宋有七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这是字四家。

    董源,李成,范宽,这是画三家,其中以董源为最。

    他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鼻祖,元四家,明四家,明代吴门画派,清四王,全部师法于他。

    元代黄公望(元四家,代表作《富春山居图》):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李杜也……

    清代王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

    这上面有内府藏鉴,有米芾钤印,如果上拍卖会,要是下了亿,李定安敢把头割下来当球踢。

    哪怕只剩半幅,哪怕是残品中的残品……

    但另外的半张呢?

    他左右一扫,又从脚边捡起来一张。

    好像对不上?

    董源的画是熟绢,这一张却是生绢。

    尺寸也不对,这一张的宽度要稍窄一点,但要完整的多,两边的轴还在,也没有撕扯的痕迹。

    再仔细看,不是画,全是字,字还挺多,少些也有一百五六十个。

    李定安默默的念了一下:青松劲挺姿,凌霄耻屈盘。种种出枝叶,牵联上松端……

    这诗好像没听过,但这字……却极具特色和风格。

    一时认不出来,不过没关系,下面有印,还有跋。

    再一瞅,眼睛顿时瞪圆:《米姓翰墨》。

    旁边有题记:元祐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记。

    这……这是米芾的《蜀素帖》?

    绢是四川织造的白色生绢,宋名蜀素,帖名由此而来。

    又被后人称之为“中华第一帖”,“天下第八行书”。

    问题是,台北故博物馆有一幅,几乎一模一样,世间公认,真迹无疑。

    那这一幅又是从哪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