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417章 座宝山而不知

第417章 座宝山而不知(2/4)

你先看,看完了我们再谈。”

    “好!”

    李定安又打开了第二件。

    一方铜印:方形,驼纽,通高两公分多一点,印宽还是两公分多一点。

    和之前那方《闽越王印》如出一辄,雕工还是一如既往的粗糙。

    再看印文,汉篆阴文:归义候印。

    还是官印?

    《后汉书·百官志》:四夷国王,率众王,归义侯……凡少数民族举族投附,中小型的部落酋长大都会封为归义候。

    包括之后的曹魏、蜀汉,再之后的西晋,以及五代十六国时期的王朝都有过封赐。特别是北方地区,匈奴、鲜卑、羌、奚、月氏、契丹……各族各部多如牛毛,各朝赐封的归义候没上千也有七八百。

    所以,这又是一件不怎么好考证来历的物件。

    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心头又浮出一丝熟悉的感觉,与上次在段牧家,看到《闽越王印》时一模一样。

    但李定安很确定,不管是前一方,还是这一樽印,都是第一次见到实物。

    估计是什么文献中看到过,或是谁提起过,一时想不起来。但至少说明,有很大的可能,这件东西有点来头。

    暂时没什么头绪,李定安随口问价:“甘总,这一件多少?”

    “三百五十万!”

    还是有点高。

    李定安不置可否,再看第三件。

    明代刻本,《陶志》。

    这本书成书于明朝晚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为全面的瓷业生产的专著,其中记述了从唐到明朝之间,各朝各代各种瓷器的原料产地、生产关系、制作过程、窑场建筑、窑器品种等等等等。

    所以这本书被许多陶瓷研究机构,当做复原古瓷的参考资料之一,包括建窑盏,以及被称为“广厦千间,不及破瓷一片”的汝瓷和均瓷。

    当然,都是现代印刷版的资料,古籍版的《陶志》李定安还是第一次见。

    抛开《陶志》本身的价值,明代内府(皇家)刻本也很少见,虽然没有宋刻“一页宋书一两金”那么夸张,但同样珍稀。

    转着念头,他翻开书面……嗯,有字?

    不是书中本身刻印的字体,而是后写的钢笔字……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写满了绳头小楷。

    脑子有病……这样一来,这书岂不是废了?

    至少也废了一大半……

    他愕然抬头,甘卉笑了笑:“买来的时候就是这样,所以这本,李老师看着给点就行。”

    看着给点?

    这根本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就没见过这么糟蹋东西的……你家里是有矿吗?

    摇头一叹,他顺手翻了翻。

    字写的挺好,还挺全面,像是研究古瓷时做的读书笔记。

    别说,还挺专业,有些观点既新颖又独特,使人耳目一新。

    就比如:白如凝脂,素犹积雪,盖夺造化之天工,极制作之能事也……这是原文,出自明代《说瓷》,说的是明朝时期的白瓷之最:德化象牙白。

    下面是钢笔写的备注:象牙白仿永乐白,始于英宗,断于万历,之后流于表,而无实。

    李定安想了想:象牙白釉仿的是甜白釉……这种说法,他确实是第一次见。

    继续往下看:洁素莹然,适用于心……其薄类于鸡卵之壳,纯乎见有釉不见有胎者,映日光照之,表里能见乎影……故宋谓之卵幕,明仿之,谓之甜白。

    备注:明甜白釉仿宋卵幕杯,但瓷胚只达到半脱胎的程度。

    这种说法倒是见过,林子良的瓷器研究资料中就有,李定安给保力写《仿古瓷生产策划》及具体方案的时候,还适当的借鉴了一点。

    下面还有:胎薄如纸、薄似蝉翼,亮如水精(水晶),光影照人,轻若浮云,一杯重才半铢……

    备注:宋代卵幕杯。

    一,坯:坯料Al2O3(氧化铝,瓷土主要成份)含量60%,添加Y2O3(氧化钇)、La2O3(氧化镧)、Sm2O3(氧化钐)……

    作用:改善力学性能,提致密结构的形成……降低熔点、材料孔隙率、晶界迁移速率;阻碍其他离子迁移,抑制晶粒生长;

    添加Si3N4(氮化硅),Nd2O3(氧化钕)……提高高温断烈韧性,形成高耐火、高粘度含氮玻璃晶界……

    釉料……添加氧化镁……

    温度:素烧精坯,750~800℃……内用淌釉,外用喷釉,釉厚0.1毫米……

    装匣烧结:最低温度1280℃,最高1320℃……

    李定安猛往后仰:这是什么?

    这特么是卵幕杯的仿制方法。

    换种说法:脱胎瓷。

    一时间,他不知该说点什么:

    费尽心机,连哄带骗,从沈阳弄来了十多件仿瓷,然后又根据林子良的研究资料,几乎不眠不休,殚精竭虑,才推导出来了一套似是而非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