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386章 挖

第386章 挖(2/2)

方,光这一座方舱,估计就得建一个月。

    消杀,更衣,所有人都换上了防护服。

    不是保护人,而是以防外部霉菌引起病变,损坏遗址和文物。

    听着很神奇,其实一点都不夸张。秦陵发掘期间,曾发生过好多例:好端端的从墓室里挖出的铜器,还未来得及清理,铜鼎表面就开始鼓包,就像里面有虫子在拱动。

    鼓到一定程度,又开始褪皮,仿佛生了牛皮癣,一层一层的掉。外层的锈掉完,又是内层的铜质……不停的鼓,不停的褪。

    快的几十分钟,慢的两三个小时,好好的铜器,最后只剩一堆渣。

    类似的例子不要太多,而且这还是属性相对稳定,相对易保存的金属器。各地发掘过程中,因为保护措施不到位,导致损坏壁画、木器、丝帛、书籍、字画类文物的例子数都数不过来。

    当然,那都是密封性的墓室,不可能发生在这里。

    不然李定安哪敢说开启山洞就开启?

    所以当时建方舱的时候,李定安还建议了一下,说这里之前就是有氧通风环境,没这个必要,结果被成司长一顿骂。

    好吧,领导说了算……

    出了方舱,就是山洞。

    与成司长来的那次相比,就像换了个地方:八根承重柱,均匀的竖立在山洞内。依旧是钢架结构,将洞顶、洞壁护的严严实实。

    地上铺着防尘毯,壁画上又加了一层防护罩,铜柱更是被保护的密不透风:外罩了一座小型方舱。

    和尚……哦不,金身佛早被挪到了外室,存进了恒温柜。

    看到佛相时,几位领导路都走不动了。

    迄今为止,全国只有十一樽金身佛:九华山四樽,五台山三樽、广东四大丛林各一樽。

    哪处不是佛教圣地,哪处不是香客如云?

    领导们已经能想像到,等景区建立,游客们恨不得把青龙山踏平的场景。

    再想到李定安说的:类似的遗址至少在境内还有一座,类似的金身佛至少还有一樽,而且十有八九也在内蒙境内……领导们更兴奋了。

    “李老师,佛相身份考证难不难?”

    “不容易,但不是没有线索!”

    领导的手又伸了过来:“麻烦了!”

    李定安笑笑:“应该的!”

    边走边看,领导们的感受更深:就这些研究设备、防护措施,给地方别说两周,两个月都够戗。

    所以,虽然拐弯抹角的挨了成司长的一顿批,他们一点都不介意,反而隐隐感激。

    这样的地方要还有,成司长,请多批几次……

    大致看了一圏,发掘正式开始。

    何安邦就是被馆长派来监督的,王永谦更是拿了尚方宝剑,但凡李定安脑子发热,他分分钟都能喊停,所以李定安也不敢太过分。

    至少在刚开始,哪怕是做样子,也得按规定程序来。

    “马所,开始吧!”

    “好!”

    面积4*4,总共二十五个探方,今天只探外围四周的八个,也就是所谓的探底、找边。

    刮边的不再是村民,而是从区里、各市文物局抽调来的专业人员,所以无需多交待。

    马献明安排人员,活也很简单,一切有条不紊。

    何安邦和王永谦邀请领导到工作区,领导们说再看看。

    看了一阵,领导又指了指中间的那一组:“李老师,中间那几位在做什么?”

    “也是刮面!”

    “这位是姚组长吧?”

    “对……我推断那三处划方底下有相对关键的法器,所以让姚组长负责。”

    一听“关键法器”,领导更不想走了……

    正说着话,姚川招了招手:“李老师,你来看!”

    李定安快步走了过去。

    四周是几座刮开的浮土堆成的小堆,中间露出几块青黑色的石砖。

    “玄武岩?”

    “对!”

    “怪不得山洞周边没发现砖窑类的遗迹?”

    用刷子刷了几下,砖面上露出约鸡蛋大小的圆坑。另一头连有筷子粗细的浅槽,延伸向铜柱。

    “没错,就是瑶光位(斗杓之末),底下肯定有东西……探针!”

    姚川拉过工具包,取出一根锥形的钢针。

    差不多三十公分,只有火柴粗细。针头带有十字,针身划有螺纹。

    插进砖缝,李定安双手握柄,快速转动,就像钻木取火。

    慢慢的,探针入土渐深,直至到柄。

    卸掉手柄,再接一根,连着接了两次,探针达到了一米长。

    正想着要不要先把砖层揭开再探,手上“突”的一顿。

    李定安又捻了两下:“好像是木制的……应该是口盒子……挖!”(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