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384章 你着什么急?

第384章 你着什么急?(1/2)

    壁画之后,又是铜柱。

    张广昌拿着高度放大镜,又用手电补了光,围着铜柱细细打量。

    除了看,时不时的还会敲一敲。

    但不知为什么,他看的越久,眉头就皱的越紧。

    什么情况,东西不对?

    何安邦扬了扬下巴,李定安微微摇头,意思是让他放心。

    东西自然是对的,而且不要太对……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张广昌转了好几圈,又抠了抠李定安之前剥开的那块锈皮。

    琢磨了好一阵,他才抬起头:“白铜?”

    李定安点点头:“灰铜!”

    “产地?”

    “云南牟定。”

    其他人一头雾水,不知道这两人打什么哑谜。

    张广昌恍然大悟:“明白了!”

    稍一顿,他又指指资料员:“记录……器形:圆柱。用途:礼器。铭纹:星图。铸造工艺:翻范浑铸。防锈工艺:水冷褪火……重点:镍铜合金……”

    资料员快速记录,其他人频频点头:不愧是顶级专家,看的就是快……

    咦,等等……

    你说啥?

    何安邦愣了愣:“张教授,你刚说什么东西?”

    “你几岁,耳朵就不好使了?镍铜合金……”

    我是没听清楚吗……我是不敢信:元朝哪来的铜镍合金?

    还这么大一根?

    何安邦眼睛都瞪圆了:“不是……我记得,这东西最早记录于《明一统志》?而且就只有一句:宁番卫出白铜?”

    “没错!”张广昌点头:“冶炼记录更晚,记载于乾隆时期刘墉编纂《皇朝会典》……”

    好家伙?

    项志清刹时一震,敲了敲铜柱,“李定安,这一根铸造于什么时期?”

    “大致元成宗左右,最晚不晚于元仁宗!”

    “那就是1294到1320年之间?”

    “对!”

    所有人都听懂了:

    乾隆继位是什么时候?

    1736年。

    等于这根柱子,把中国治炼镍铜的历史记录提前了四百年……

    手中的笔不由的一顿,资料员一脸错愕。

    王永谦猛的抬起头。

    马献明激灵的一下,扑向铜柱,手刚伸上去,就被项志清拍开:“边上去……掉点渣你都赔不起……”

    成司长也愣了好一会:“李定安,你看准了没有?”

    “应该没问题……”

    “肯定没问题!”

    张光昌指指铜柱,“锈太少,而且只有干燥环境下与空气长期氧化形成的釉锈,却没有贴骨锈和浮锈,这明显不符合常理。所以绝非只靠烤铜防锈(冷却褪火形成氧化铜保护层)就能达到的……

    同时也说明:分子结构极其稳定……再看颜色,黄中显绿,底色发灰,这是典型的浅镍铜合金发色特征……”

    就说放了好几百年,这东西怎么还这么亮?

    因为镍铜合金最大的特点就是防锈。

    哈哈……大点、难铸算什么,这才是真正的奇迹。

    何安邦的两只眼睛直放光:“取样了没有?”

    “取了!”

    “试验数据呢?”

    李定安没说话。

    发现山洞当晚,他就被看了起来,连实验室的门都进不去,做毛线的实验?

    “那你怎么不讲?”

    “你都准备撤项了,还讲什么讲……”

    刚说到一半,迎上成司长的目光,李定安忙笑了笑:“材料组准备申报资料时,我让他们做了重点备注……”

    何安邦气的想咬牙:你怂什么怂,继续怼呀?

    成司长也想咬牙:他到现在,都还不知道材料长什么样,总共有几页?

    “还有什么发现?”

    “还未发掘,暂时没什么发现,只有几点推断!”

    “讲一讲!”

    “我推测,与同时期相比,这根铜柱的冶金技术要先进很多,原因在于温度:锰铜的熔点在一千二左右,但只是熔点,实际冶炼时的炉温需要更高,至少要达到一千四到一千五。但木炭最高温度只能达到八百左右,优质煤炭最高温度只有一千二……”

    对啊?

    王永谦皱着眉头:“那是拿什么炼的?”

    李定安想了想:“我怀疑是焦炭……但最早的炼焦纪录,记载于明崇祯时期成书的《物理小识》中: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为石,再凿而入炉为礁(焦),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

    等于你把中国的炼焦历史记录又提前了三百年,是这个意思吧?

    那时候的欧州,才刚刚开始用煤炭炼铁。

    成司长叹气:“继续!”

    “其次,高炉设计同样先进,如果是单管,不管风囊有几个,只能从一面进风,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