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377章 劝不住(为盟主“趣味游戏plus”加更)

第377章 劝不住(为盟主“趣味游戏plus”加更)(2/3)

 再之后,左朋带李定安去了罗盘卖家,也就是牧民家里。

    然后马献明在发掘瓷窑的过程中发现佛头、八宝瓦当,李定安上老道山,对山顶遗迹进行了初步考察。

    再然后,马献明在山下发现分金标尺,李定安进一步确定,山顶遗迹为大型的风水罗盘……

    艾部长格外惊讶:“马所,你们连这样的镜头都有记录?”

    她说的是鉴定罗盘和去牧民家里那两段:那时候,谁都没料到一块找不到出处和来历、甚至无法定性用途的铜盘,会和大型遗址有关。

    包括李定安。

    他们依旧录了下来,艾部长就觉得很奇怪:仿佛李定安能未卜先知……

    但没那么玄。

    “一般不记录,但涉及李老师的部分就要记录……”

    这都是经验。

    要没录像,猜一猜丰城的那些文物最后会怎么样?

    要没录像,保定的祭红甪端、白瓷观音也到不了国博的展厅。

    包括蒙古瓷立项,要不是有同步的录像,项目审查的绝不会那么轻松,更不会有之后的一路绿灯……

    还有这次考察瓷窑,甚至引起了内部人员质疑,也由此可见,李定安寻找遗址的方法和过程有多奇特,到时外部又会有多少质疑的声音?

    没关系,有录像……

    经的多了,就会形成一些在外人看来很奇葩的规定:甭管李定安在研究什么,哪怕是一坨屎,你也先给我录下来再说。

    何馆长的原话。

    方志杰专门就是干这个的,有时候也会是舒静好……

    马献明大致讲了讲,他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会这样。

    感受也就更深了:李定安最擅长在平凡的地方发现奇迹,不记录不行……

    录像继续播放,李定安从沈阳回来后,开始出野外。

    大致就是先确定大概区域,再分区探查,再组织人员挖掘。

    确定区域的方法简单到古朴:李定安拿一块罗盘,头顶再飞一架摄像无人机,满青龙山的转。

    探查好像也不难:用便携式地电、地磁、金属探测仪等。

    帮忙的人也不少,左朋、万成标、卜涛,再加两个考古队。分工也很明确,二十多号人分四组,负责探查李定安初步确定的区域。

    但过程却异常的艰难……

    刚开始,李定安建议:现在只是堪测大概范围,如果探查,工程量太大,等他将坐标区域确定到“平方公里以内”,再进行探查也不迟。

    但左朋很着急,说马所长这边已经不用帮忙,他们闲着也是闲着。

    行。

    李定安开始堪,左朋开始探。

    然后,他们就知道,李定安为什么要劝他们了:为确定一个“一平方公里”的平面区域,李定安需要堪测的的距离是“百公里”。

    划重点,这是山里。

    方圆十公里之内,可能有十数乃至数十道山梁,十数道峡沟,以及十数道河谷。

    断崖更是不计其数,多的地方汽车到不了,只能步行。

    李定安步行,他们也步行,还要背机器。

    往往是探查组刚把机器背上山,李定安就进一步缩小了范围,转移到了下一个地点。

    等于他们的机器白背了。

    刚累死累活的下了山,又背上山,好了,范围又缩小了。

    闲不闲了?

    累不死伱……

    听人劝,吃饱饭,白干了两天,左朋再不敢犟了:李老师说一平方公里是吧,那我们就等你确定到一平方公里之内再探查。

    可以。

    第三天,李定安确定了第一根驱龙桩的大致范围,并将坐标缩小到方圆一公里以内,左朋带队探查。

    运气比较好,第五天就找到了,左朋欣喜若狂,跑去向李定安邀功,才知道:李定安已经找到了第三根驱龙桩,并且已经把第二根挖出来了半截。

    左朋多少人:两队二十四个人,再加他们三位领导。

    李定安几个人:方志杰、舒静好,再加一个司机,一个向导……

    问及原因,李定安说:这几天他又抓紧学习了一下风水知识,基本可以将坐标从“平面区域”,缩小到“直线距离”,所以才快……

    从那以后,左朋再没发表过任何意见:李老师你说啥就是啥。

    然后,李定安重新进行分工:他负责堪探,左朋只负责挖。

    就这样,仍旧赶不上李定安的进度:找驱龙桩,李定安总共用了十四天,还有加上中间堪查辽墓的那三天。

    挖七根驱龙桩,左朋用了一个月。

    可以理解:有的深,有的浅,机器运不上去,都是纯人工挖掘。再者地方就那么大,柱子就那么粗,人再多也没用,当然就慢。

    但不解的是李定安:他每天徒步堪查的距离,最少都在四十公里以上。

    划重点:这是山里。

    再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