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 第319章 就问你急不急?

第319章 就问你急不急?(2/3)


    李定安定眼瞅了瞅:故宫的助理研究员,丁立成的学生,主攻字画,瓷器也有涉猎。李定安就记得,好像姓崔。

    “崔老师,好巧?”

    “李老师,我是这一期的外景嘉宾……您这是?”

    “哦,我老家在保定,和苏老师也认识……”

    明白了,专门请来鉴定的。

    他连忙下了讲台:“李老师,您请!”

    “没事,一起……”

    他刚要介绍,李定安摆摆手:“先看东西……”

    崔立点点头,递上了强光手电和放大镜。

    底下顿时哗然……

    “快看,像不像中午来接于大小姐的那位?”

    “不是像,而是本来就是……长这么醒目,你还能认错?”

    “是没敢认:他跑这干嘛来了?”

    “送于徽音的吧,看,于徽音也在门口……”

    “压根不是一回事……我是说:宁导和苏编怎么跟在他后面?”

    “是挺奇怪……”

    说着奇怪,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崔立本来讲的好好的,看到进来人,本能的停下,然后快步下了台。

    握手、问候、又稍稍的欠了一下腰……一气呵成,不见半点生涩,好像这一套动作已经有过好多遍。

    崔立是这一期的外景嘉宾,拍摄时,所有镜头中,除了古玩,剩下的全拍的是他,不是主角胜似主角。

    很渊博,也很专业,包括宁晶、苏秀对他都很尊重。

    其他人更不用说:对以“古玩元素”为线索,溯源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演节目组而言,故宫近似于殿堂,故宫的研究员就代表“权威”。

    所以想不通,这声“李老师”,是从哪论的?

    再看姿态:礼让、拿放大镜、拿手电,再往旁边一站……像极了平时跟在他身边打下手的助理……

    一瞬间,上午才见过李定安的那几位全愣住了。

    就觉得又惊又怪,眼睛直勾勾的瞅着讲台,还小声说着话。

    顿然,宁晶目光扫了下来,会议室里为之一静,鸦雀无声。

    没人敢说话,只能仰着脖子转着眼珠,往讲台上打量。

    “崔老师看过了吧?”

    “看过,但我是门外汉,就看出是清朝中晚时期的珐琅瓷!”

    “您太谦虚!”

    说着话,李定安拿起放大镜,将所有的瓷片看了一遍,又拿起了一块碎瓷片摸了摸,还抠了抠断茬。

    确实是珐琅瓷,属于“铜胎画珐琅”的延伸技术,属于清朝独创的彩瓷新技术,诞生于康熙中期,鼎盛于雍正、乾隆。

    若论工艺,乾隆时期最为完善,当时内务府研究出了国产的珐琅料,基本再不用从欧州进口。但要论精美,流程之严格,依旧是雍正珐琅瓷为最,拳头大那么一只碗,动不动就上千万。

    乾隆之后,又根据“瓷胎画珐琅”和“五彩瓷”的技术,研究出了“珐琅粉彩”,单纯的珐琅瓷就很少烧制了。

    只是烧的少,并非完全不烧,虽然精美程度大不如之前,但依旧是景德镇御窑烧胚,再运到京城,由宫廷画师绘画,再由造办处复烧。

    看器形:平底、圈足、撇口、圆腹,确实是花盆,比人头还大,但脐眼是实的,仍旧属陈设瓷。

    内里白釉,外部绘彩:先绘织锦纹,花纹中再添缠枝牧丹,典型乾隆后“锦上添花”的画法。

    再看胎质,胚体厚重、质地稍显粗糙、绘法中规中距,画意稍显呆板。与清三代的瓷器比,无论是烧制工艺还是绘画,都有不小的差距。

    但只是相对而言,仍旧是官窑和内廷出品,而且也属大器形,百八十万还是有的。

    再看茬口,很利也很新,没有一点儿拼接复圆的痕迹,百分百刚刚打碎的。

    又看了一遍,确实没什么差错,李定安放下了放大镜:“八十万不贵!”

    宁晶和苏秀就明白了:确实是意外,该赔就赔。

    “好,谢谢李老师……麻烦伱!”两人又迎了过来,“我已经让副导安排了,小于也要来,一定要吃顿便饭!”

    一提于徽音,就不太好推了,李定安索性答应。

    宁晶又邀请了崔立,崔立说是要收拾一下,让他们先过去。

    三个人刚出门,会议室就炸了锅。

    “崔老师,刚那位是谁?”

    “你说李老师?故宫博物院的客座馆员!”

    “啊……他去年才从首师毕业,学的还是文学专业,怎么到了故宫?”

    崔立很是惊讶:不熟悉李定安的人,肯定不会知道的这么清楚。

    “你也是首师的?”

    “不是,去年京考,我坐他后面?”

    “原来这样?”

    崔立点点头,“李老师现在在京大读研,改专业了,现在读考古……哦对,吴教授,就现场嘉宾之一的吴院长是他导师……”

    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