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明末辽东从军行 > 第三百三十章 改造升级

第三百三十章 改造升级(2/2)

有效射程可达100步左右(约150米)。是最适合步兵使用的火枪。所以他下令凡是不在这个标准之内的枪弹,全部回炉重造。如果还不能达到标准那就淘汰不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杨林还统一了火枪各零部件的规格,确保它们之间可以通用。以便快速修理枪械提高战力及减少后勤压力。

    另外为了增加破甲和守城能力,以及在野战中压制后金重步兵、重骑兵的冲锋势头。杨林又下令将军中一百五十余支抬枪进行升级改造。他按照后世二战期间苏制PTRd-41(捷格加廖夫)14.5毫米反坦克枪的样式,结合这个世纪战场需求统一抬枪的口径、长度和重量。

    经杨林改造后的抬枪全长六尺(约2米),枪管长四尺(约1.25米),口径5.5分(约18毫米)。重20斤左右,并安装了准星和照门。为了便于机动,枪身上有提手和枪带。其可发射5钱铅弹和霰弹。发射铅弹射程约200步(约300米);霰弹射程约60步(90米)。装填速度平均为后世时间的一分钟一发。

    抬枪身下有仿后世班用轻机枪的可折叠式两脚支架。不过长度要比轻机枪的脚架长很多,达到了两尺半左右(约81厘米)。虽然没有后世的弹簧可让支架紧紧贴合在枪管下,但是杨林设计了两个铁钩完美解决这一问题。

    抬枪为两人一组,分正副射手。副射手负责观察警戒、协助装填和替换。射击时先放下脚架,正射手蹲坐或半跪于地进行瞄准。枪身与脚架交接处为铆钉铆制,其间有空隙没有固定,可三百六十度全方位无死角射击。

    该枪杀伤力巨大,在有效射程内可一枪击毙一头健壮的成年牤牛(公牛)。因此这种抬枪被人送了个绰号——“闷倒牛”,也有人称其为“将军铳”。

    但杨林给这种枪起了一个极具针对性且杀气腾腾的名字——“大明21式反重甲火枪”。他本想给这种枪配备后世的锥形子弹,以便增加杀伤力和射程。但发现在没有膛线的情况下,还是圆形弹丸更能贴合枪膛保证火药气密性。

    杨林看着手中的抬枪,不禁感叹现在的技术水平不行。这要是能生产出后世的反坦克枪,什么满蒙八旗、重甲巴牙喇护军什么的,保证“一枪一个小朋友”送他们回老家。

    杨林还对火枪手们的装备进行了改进,给他们额外配发了一副由粗麻布和雨布缝制的“弹袋”。这副弹袋上面有相同大小的三十个小布袋。每个小布袋开口处嵌有铆扣,里面装着一个比大拇指略粗的小竹筒。

    小竹筒里装的是正好每次射击时所需要的火药和弹丸,这在理论上属于预装弹药。射击时射手可以咬开竹筒盖,把火药和弹丸依次倒入枪管中倒实。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增加射速,但是避免了因为射手掌握不好火药量,胡乱倒入枪管导致炸膛事故的发生。也可防止装填时弹丸滑落。

    整条弹袋既可以斜挎在射手身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横系在腰上。样子类似后世民国时期士兵的子弹袋。

    因为弹袋是活动的,斜挎时用过的竹筒会被射手转到身后,防止再次装填时误拿已经用过的竹筒。这比射手们现在使用的火药壶和弹罐方便多了。

    本来杨林打算采用燧发枪的纸壳弹来提高射速,但是火绳枪的装填方式和击发结构无法使用它,他无奈只能放弃。告诫自己还是把目光放在怎么提高现有火器性能上吧。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