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八百七十章 太皇太后的应对

第八百七十章 太皇太后的应对(2/3)

第一次省去了‘两宫慈圣’的称呼,而是简化成‘慈圣’。

    他是有意的?

    还是无心?

    太皇太后不知道,但春江水暖鸭先知。

    张敦礼案后,她就已经明显的感觉到了,朝野内外,宫中上下的细微变化。

    保慈宫,威权渐长,而她的庆寿宫,则日渐沉寂。

    特别是上次,向太后派人去慰问了扬王的废妃冯氏被她知道后,当面质问,婆媳之间爆发了自元丰八年官家即位后的第一次冲突。

    而上一次,向太后在她面前那般坚决,还是先帝病重卧床期间的事情。

    也就是那次冲突后,太皇太后能明显的察觉到,宫中宫外的风向,发生了些许变化。

    这些变化,虽不明显,但却让她心惊。

    首先是,保慈宫下令,让刘惟简、李宪两人,分别兼任了勾当皇城司公事、勾动御药院的差遣。

    紧接着,咸宜坊的亲贤宅,传来消息。

    一队新的剩军,进驻了亲贤宅。

    且,这队剩军是从御龙第一将调过去的——所有人都是南征交趾的战争中负伤残疾的士兵。

    如今,又出现了这样的事情。

    太师上表称贺,贺表文字,没有了‘两宫慈圣’的称呼。

    只剩下了‘慈圣’。

    他什么意思?

    太皇太后不得不思考、考虑。

    她抚摸着怀中的狸奴,手上渐渐用力,原本乖巧的狸奴,瞬间感受到异样,发出喵喵的叫声。

    “娘娘……”在她身后的尚宫王氏,轻声的提醒:“还请娘娘将息宝体……”

    “老身知道……”太皇太后点点头。

    在这个时候,她应该保持冷静。

    绝不能表现出任何异样来,甚至必须比去年坤成节还要开心。

    她必须展现自己的度量,彰显自己的胸襟。

    以安内外之心,以顺朝野之望。

    只有这样,才有体面。

    不然的话,别人就不会给她体面。

    无论宫中,还是宫外!|

    譬如嘉佑末年,仁庙在朝野大臣的半哄半逼下,被迫立英庙为皇嗣。

    但他很快就反悔了!

    甚至,当着辽使的面,大呼皇后害朕、张茂则谋反。

    有用吗?

    一点用也没有!

    宰执们迅速入宫,稳定局势,然后布告外朝——官家是风疾爆发,神昏智迷,所以官家说的都是呓语,是疯话!现在他清醒了,也感到了后悔,大家都散了吧!

    至于仁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朝野上下,无人关心。

    谁叫他养不活儿子!

    谁叫他已多次中风,随时都会升暇!

    谁叫他看不清局势,分不清大小王?!

    他马上要驾崩了。

    所有人都已效忠于新君。

    他的统治基础,已经完全动摇。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英庙即位后,才敢掀起濮议,并迅速得到了一大批朝臣的支持。

    太皇太后很清楚,她现在面临的局面,与仁庙当年,非常相似!

    她虽然是当朝官家的太母。

    可官家却有嫡母在,而且,母子感情很好。

    而她这个太母,已经老了。

    一如仁庙当年,已是落日的余晖。

    保慈宫却不过四十出头,最紧要的是,官家还很年轻。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臣们若要二选一,傻子都知道选更有前途的保慈宫。

    更不要说,官家的态度了。

    所以,她但凡,分不清大小王,要在这个时候在宫中掀起什么波澜来。

    朝臣们会立刻和当年一样,对外宣布——太皇太后神昏智迷,所言皆呓语。

    一旦如此,她也就会彻底出局。

    从此会被人软禁在这庆寿宫中,连见高家命妇恐怕都很困难了。

    “王尚宫……”太皇太后扭头看着王氏:“事到如今,以汝之见,老身该如何?”

    王氏低着头,想了想,道:“娘娘,请恕妾身大胆,说一句不该说的话……”

    “嗯?”

    “妾身听说,当初先帝曾教导官家:家和万事兴……”

    “此诚至理名言!”

    “便是民间的百姓,也是讲究家庭和睦,一家人和和气气……”

    “何况是天家?!”

    “天家当为天下臣民表率……”王氏说到这里,就不敢再说了。

    她知道的,假如太皇太后能听得进去,自然懂她的意思。

    若其听不进去,说出来也是没用。

    娘娘的脾气,素来如此。

    她自己转不过弯来,别人再怎么劝都没有用!

    当年,慈圣光献想给英庙纳妃冲喜。

    太皇太后怎么说的?

    “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