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八百六十九章 大家都不想太皇太后回来了

第八百六十九章 大家都不想太皇太后回来了(2/3)



    自然,值得都堂宰执集议。

    然后再发动群臣,一起上表称贺!

    更不要说,吕公著有着自己的私心。

    “坤成节不远……”

    吕公著看着王棣的身影,消失在自己视线中:“依故事,每逢圣节,都是要御正殿接受群臣朝贺的。”

    “若如此,庆寿宫就可以借坡下驴,顺势恢复听政……”

    张敦礼案的影响,已经渐渐淡去。

    庆寿宫的太皇太后,通过两个月的隐身,成功的消除了士大夫们心中的恐惧。

    不少人甚至觉得——庆寿宫真乃贤后!

    为了避嫌,索性不御正殿!

    可这些人哪里知道,是庆寿宫不想御正殿吗?

    错!

    是宰执们,在最初的三次恳请‘太皇太后御正殿’后,就直接放弃了再次请求庆寿宫御正殿。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

    但归根结底,其实是如今的宰执们都意识到一个问题——天子日长,且已经开始掌权,甚至建立了自己的班底。

    在这种情况下,元丰八年确立的两宫垂帘体制,就开始显得碍眼,甚至可以说膈应了。

    这里的碍眼和膈应,与宫中无关。

    而是朝中大臣的想法。

    很多很多的人,从新党到旧党,自武臣到勋贵。

    他们越来越对现在的两宫听政体制感到碍眼甚至膈应了。

    他们都很想,立刻就让天子亲政!

    这些人的成分很复杂。

    有单纯的讨厌女主当国的,有认为两宫能力不足,治理不好国家的,还有自诩帝党的那些人。

    当然,最多的还是投机客。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投机客的数量,正在不断增长。

    而投机客们可能做别的不擅长,但论拱火、鼓噪舆论和站在道德高地上对别人指手画脚、指桑骂槐,那他们绝对是天下第一!

    说老实话,这些人只是声量大,调门高,对政治的实际影响力几乎为零。

    这是因为,当今天子,从未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表达过或者暗示过想要提前亲政。

    所以,这些人的声量,没有支撑的力量,只能算杂音。

    但问题在于……

    这些声音是真实存在在现实中的。

    是,现在官家是没有对两宫表达过任何不满,甚至连暗示亲政的意思都没有表达过。

    可,历史反复的告诉人们——人是会变得。

    尤其是皇帝这种生物。

    少年、青年、中年、晚年,心态都是不一样的,想法也都是截然不同的。

    仁庙少年的时候,对章献明肃难道不孝顺?

    可他亲政后呢?

    刘家差点被族灭!

    吕公著的父亲吕夷简,就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

    所以,吕公著很清楚的知道,一旦未来当今天子亲政。

    那,无论他对两宫态度如何。

    他都必然会在政治上,发起对元祐垂帘时期的清算。

    以此彻底掌握权力,也以此来向天下人表明——大宋只有一个太阳,那就是官家!

    天下臣民,也只能向一个人效忠——那就是朕!

    于是,那些声音,也就成为了宰执们不容忽视的声音。

    是必须郑重对待的政治因素!

    不然,等将来天子亲政,一旦有人抓着他们这些宰执今天的态度问题来攻讦,倒霉的只能是他们的子孙。

    可,宰执们在这种问题上,也不好表态。

    毕竟,归根结底,这是赵家自己家的家事。

    外人参与进去,再怎么小心,也很容易把两边都得罪。

    宰执们也很绝望。

    正好,这个时候,出了张敦礼谋逆案。

    庆寿宫那边一宣布‘避正殿’,所有人都是弹冠相庆!

    这两个月来,都堂宰执,连象征性的上劄子‘请太皇太后御正殿’的行动都没有就是明证!

    人心,已经完全的倾向了那些呼吁天子尽快亲政的一方。

    且,是不可逆的开始了偏转。

    到得如今,连吕公著都觉得,庆寿宫的太皇太后,最好还是不要再出来听政了。

    免得她尴尬,朝臣尴尬,官家也尴尬。

    可,这话不知该怎么开口!

    难道,去直白的告诉庆寿宫——娘娘,您年事已高,官家又春秋渐长,您不妨在宫中颐养天年,这外廷的事情,您以后就别参与了。

    偏,随着坤成节日益临近,庆寿宫重新听政,似乎要不可避免。

    这让吕公著真的是愁的又多了不少白头发。

    好在,宫中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

    吕公著捧着手里的天子御批卷宗,眼中露出精光来。

    “待与都堂诸公集议后,吾与诸公不仅仅要联名上表,向两宫和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