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一人之下:我,张之维,嚣张的张 > 第484章悟道武当山,太极阴阳大道

第484章悟道武当山,太极阴阳大道(2/3)

间的那条线,好使切割了阴阳,形成了一个太极的图案。

    在这个图案形成的瞬间,整个水潭里的水,不再外流,竟开始缓缓旋转起来。

    张之维站在悬崖上,把这一切都尽收眼底,这副太极图,他自然不可能看不懂,以天地自然之力,合九宫之势,形意阴阳,让这潭水,构成了一个无端的圆环,循环往复,气象万千……

    这一手才是精髓,要比先前用瀑布劈开水潭精妙绝伦的多。

    “施展圣人盗,纳天地自然之力为己用,再固化山川河流之炁,化太极圆转之意在其中,打造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如此环环相扣,最后形成这番景象,这种设计,简直就是精巧绝伦!”

    张之维忍不住赞叹一句,大道至简,他一眼就看穿了懂了武当门主是如何做到这一步的,如果以堂口的信仰之力作为补充,他要做到这一步,其实也很简单。

    无非就是预此地的炁脉流动,再以自身的炁对其进行封闭,形成了一个短暂的特殊格局。

    也就是说,武当门长在这水面上,布置了一个简易的炁局,水面的太极圆转,便是炁局里炁的流动所形成的。

    不过,不同于正常封闭格局,当前这个格局全靠武当门主的炁做支持,若他撤掉,炁局便会当场崩溃。

    但这些并不重要,看懂是如何做到的意义不大,关键是要看明白武当门长借这太极图所要表达的意思。

    阴阳双鱼相互纠缠,整个水潭显得返璞归真,异常的简洁明。阴阳鱼图案中有云烟雾霭袅袅升起,而武当门长正好踩在阴阳交汇中。

    张之维看着这太极图,愣愣出神,他想起了一些关于异人起源的古老传说。

    相传,黄河水昏黄浑浊,洛河水清盈透亮,最终万川归海,两大河水在中原的腹地汇聚,一清一浊,两者冲击相容,形成了一种符合道法自然,玄而又玄的景象,这便是最早的太极。

    据说,最早的先天八卦图,便是天皇伏羲看从黄河和洛水的水势中领悟出来的,所以又叫河图洛书。

    但这都是古老的传言,距今已有几千年,到底如何,已经不可考证,不过黄河洛河交汇之地,确实就是太极大兴之地。

    太极劲虽是武当的入门手段,但不代表其他地方没有,或许是因为很多道士闲云野鹤惯了,特别是全真一脉的,门第之见较少,所以一时兴起,外传授几招,那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漫长岁月下来,会太极劲的并不少,有些天资绝佳之辈,甚至推陈出新,把太极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像在黄河和洛水的交汇之地不远处,便有一个叫陈家沟的异人势力。

    这个陈家沟有些类似于吕家的吕家村,算是一个家族势力,家传手段是太极劲,或许手段本身就是从外面学过来的原因,他们并不像吕家村那般封闭,也收外来弟子。

    一百年前,一个叫杨露禅的少年进入了那里学艺,此后声名大噪,成为了一代太极大宗师,据说,他有此成就,除了天赋绝佳之外,便是长期在两河交汇处练拳,所以才神妙双全,与道合真。

    而此刻,武当门长的举动,便是相当于在这水潭之上,打造出一个类似于黄河洛水的环境,甚至因为是人为的原因,虽然少了些道蕴,但其中蕴含的东西更多,更为直观。

    太极阴阳之势已成,为了不破坏当前的格局,武当门长手一伸,把手里的瀑布扔回崖璧上。

    而后,他站在阴阳切割的中间,打起了太极,手脚起运间,极其缓慢沉重,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和水潭转动的速度相等,似乎是在把自己融入到了太极圆转之中。

    只见他一掌递出,缓慢沉重,脚下的太极圆也在旋转,两者几乎同步,恍惚间,却又给人一种水池的太极圆转在跟随他的拳法而动的感觉。

    就好像是他把太极圆转的意境,融入到了自己的劲力之中。

    “这是……”张之维恍然惊觉,对方并不在向自己单纯的演练太极劲,这已经超出了劲的范畴,这是太极,是阴阳相济的奥妙之处。

    世间异术,逃不出阴阳五行,若得阴阳共济,便是明白了世间至理,不仅太极拳,太极剑,等太极功夫能臻至化境,就连其他功法也能得到一个相当大的启发。

    就好像雷法,无论是阴雷,阳雷,还是完整的五雷,都是基于阴阳五行的架构。

    为何完整雷法难求,便是因为完整雷法需要脾土之炁调和五行相冲,达到阴阳相济。

    中规中矩的学完五雷,其实就是按公式去解数学题,脾土之炁的修行之法,便是公式。

    但这个公式,只针对这一道题,若要去解其他题,这个公式就不起作用了。

    但若是你明白了其中的底层逻辑,根本道理,即便不依赖公式,也能解题。

    张之维明白了武当门长向他阐述的究竟是什么,不是单纯的术,而是一种对道的理解,是他这一生修行的精华所在。

    道可道,非常道,他的修行很高,高到这些手段很难有人继承领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