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立国的根基就在于民族和种族融合,文化认同和同化,而阿道夫则是坚决否定文化认同和同化。
克里斯汀说道:“按照当前,两国关系的发展,我认为未来如果德国成为了欧洲的统治者,它必然可能成为帝国的潜在敌人,甚至两国关系会比德国对美国的关系还要紧张。”
“德国如果统治了欧洲,它和美国间关系,就算恶化,也无非把美国孤立在北美大陆上。”
“而东非和欧洲统治者的地缘争端,是更加激烈的,尤其是在北非,中东,印度洋这些焦点区域的问题上。”
东非很难接受欧洲出现统一大国的原因就在于此,毕竟欧洲天然连接着北非,中东这些政治板块,同时还掌握着欧亚贸易航线的大动脉苏伊士运河。
而这些区域,对东非同样重要,或者为东非所觊觎。
北非地区可以说是东非和欧洲之间的缓冲区,也是东非国家安全的屏障,理解这个问题,可以参考前世的蒙古,虽然蒙古也是缓冲地带,可不管俄罗斯,还是远东帝国,显然都希望这个缓冲地带能够控制在自己手中。
就比如苏联其存在时,就控制这个所谓的缓冲地带,但是在它需要发挥霸权的时候,就在当地布置重兵,威胁和压迫远东帝国。
同理,对于北非这个地方来说,如果被东非控制,东非就能进一步提高本国的国土安全,同时通过地中海取得对欧洲的战略优势。
反过来,欧洲出现一个统一大国,并且控制北非,那东非的北部边境就要承受军事压力。
而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欧洲出现一个统一的政权,或者说出现一个一言九鼎的欧洲霸主。
现在欧洲情况就对东非很有利,四分五裂状态下,虽然北非基本控制在欧洲国家手中,但是无法对东非形成合力,从而给予东非任何威胁感。
中东地区,东非对这一遏制欧亚非三块大陆的战略要冲,还有当地的能源的看重,也不需要多提。
而现在东非,苏联和德国三个国家,事实上在中东地区,就展开了比较激烈的竞争。
现在德国还不是欧洲霸主,它就能在中东地区发挥重要的影响力,如果再让它整合了整个欧洲的力量,那还得了!
控制了中东的外国势力,就必然会进一步威胁到东非在印度洋的利益。
可以说,现在东非和德国之间在中东的利益冲突,就已经出现了苗头,更别说东非在产业上和德国竞争更加激烈。
政治,地缘和经济上两国分歧越来越大,所以也不怪东非的高层,对德国的警惕越来越高。
如果抛开苏联的意识形态威胁,德国可能就被列入东非在欧洲的头号敌人名单里了。
……
达赫拉港。
此刻,在达赫拉湾里,出现了一番颇为壮观的景象,在达赫拉湾中,停泊着十多艘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舰船。
既有东非的军舰,也有正在工作的三艘国产海洋挖泥船正在靠近岸边的位置工作。
其他船只多以运输船为主,有负责物资补给的专用船只,满足海军和工人日常所需,也有负责拉建筑材料的大型运洋货轮。
不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艘隶属于海军的工程船,负责起重,打桩等特殊工作。
在达赫拉的陆地上,也有大量工程机械,正在完成平整土地,浇筑混凝土,打井等工作。
而落日号,此时也悄然抵达了达赫拉海域,落日号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巡视,所以并没有进入达赫拉湾内。
看着匆忙的工地,落日号舰长台尔曼,感慨万分:“虽然都是港口建设,但是达赫拉和蒙罗维亚,简直是两种极端情况。”
“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蒙罗维亚港,美国人还在通过原始的手段,压榨利比里亚劳工,来实现港口建设。”
“现在,我可以断定,达赫拉港一定会在蒙罗维亚港之前竣工,并且投入使用,成为未来帝国在非洲西北海岸的坚固堡垒。”
东非在达赫拉港的建设上,和美国在利比里亚建设的蒙罗维亚港,完全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
这倒不是美国落后,作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美国显然不至于落后东非太多。
更多的因素是在利比里亚,美国有足够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可以利用,使用黑人劳工,可以发达节约建设成本。
而东非就不一样了,西撒哈拉别说人了,就是动物和野草都很难见到,想找廉价劳动力,也有心无力。
所以,在建设达赫拉的过程中,大量东非最先进的工程设备,还有本国专业工人,成为了达赫拉港建设的亮点。
克里斯汀说道:“对于达赫拉港的建设,帝国很重视,所以在建设速度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而想在这个几乎鸟不拉屎的地方,在较短的时间里,建设一座现代化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