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隆万盛世 > 1423渤海

1423渤海(2/3)

武臣勋贵,都也表达支持皇帝的决定。

    在任何时候,勋贵都是站在皇帝一边,除非皇帝的决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最终,因为没有得到张居正的强力支持,万历皇帝选择着冕服观礼成为最终决定。

    其实,衮冕服的意义不止是皇帝着装那么简单,其价值是仅次于传国玉玺一样的存在。

    “衮冕”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用的正式礼服。

    而改朝换代,根据古代的礼制,必须行登基大典,着衮冕,以传国玺昭示天下。

    故每逢乱世除了传国玉玺,衮冕就是另一个争夺的对象,以示传承之意。

    “这就是明国皇帝的礼服吗?”

    “听说这是最正式场合才能穿戴的,就是太远,看不清上面绣的是什么,真是可惜。”

    “应该是明国最好的纺织品了,如果能够拿到运回去,各国王室一定会为了它们掏出大价钱。”

    “明国皇帝头上戴的那个是什么?明国皇帝的王冠吗?”

    一群欧洲人在那里小声讨论着万历皇帝身上的冠服,都是他们没有见过的,但隔得老远也能感受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威压。

    那日在天津卫城门口迎接皇帝,他们还能清楚看到明国皇帝那张明显稚嫩的脸,而今日再见,在冕冠十二旒玉珠的遮挡下,让他们心里生起了种神秘威严的感觉。

    “听说他们的皇帝有几辆马车,哦,还有今天这辆象车,真好看。”

    “是的,让我大开眼界。”

    几个代表还在小声讨论,几个机灵点的使团代表已经回头对身后的人吩咐道:‘记住这些,回去画出来,让国王和王国的贵族也看看明国王室出行礼仪。’

    毫无疑问,这里大部分国家的礼仪制度和大明不同,毕竟大明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礼法。

    虽然改朝换代难免会有所变化,但明朝礼法设置之初就是参考周礼和汉唐礼法而成,算集大成者吧。

    而其他国家没有什么传承,都是觉得好就学着弄起来。

    一乘步撵被抬了过来,万历皇帝坐上步撵,四个强壮的太监抬着步撵在华盖前呼后拥下向着码头而去。

    码头上,停靠着四条大型封舟,都已经张灯结彩,大量水手站立在船上各处,跳板已经搭好,就等皇帝和大臣们上船就可以出航。

    步撵直接抬上封舟,之后是冯保、张居正并排而行,身后依次是内廷太监和朝廷主要随行官员。

    而其他随行官员和各国使团代表,则被鸿胪寺官员引领到其他几条船上。

    一切早就做好计划,执行也是井井有条。

    很快,人员上船后,随着号角响起,四条封舟离开码头,顺着内河向着不远处大海驶去。

    直沽在今天津市内狮子林桥西端旧三汊口一带,东汉末年就逐步形成了以海河为中心的内河航运网。

    隋朝开凿大运河,连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使天津地区航运由区域性转为全国性,为天津港日后成为中国北方水陆交通枢纽奠定了基础。

    天津地区最早形成的海港是唐代刘家台,而直沽是金元明清时期转运漕粮为主的内河港。

    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一直是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以及戍守军卒的衣食住行用,尤其是粮、盐等都要从全国各地征集筹运。

    后世的天津港,则是在塘沽兴建码头使天津内河港区逐渐向深水域延展的结果。

    其实,此时大部分所谓海港,都是依托河道建立的内河港,这种港口便于防守,只需在河道入海口设置炮台就可以封锁海面,保护港口。

    而没有码头,大量士兵和补给就不便于快速下船登陆,只能靠船上少量舢板运送,费时费力。

    所以,明朝以往对于海防的轻视也在于此。

    当然,虽然不利于大军运动,但却非常适合倭寇侵袭。

    这也是嘉靖中后期,倭乱兴起时海防一团糟的原因之一。

    封舟顺水而下,很快进入渤海湾,此时下层水手已经开始划桨,为封舟提供动力。

    小皇帝第一次出海,甚至也是第一次坐上大船,他登上船尾高楼,扶着栏杆四处观望,显得即兴奋又好奇。

    不过,当封舟驶出内河进入渤海湾后,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小皇帝在惊讶的张大嘴巴。

    还是那话,没有亲眼见到,单靠书里文字记录,很难理解到大海的辽阔。

    虽然大海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除了水还是水。

    魏广德算第二次看到大海,第一次是去杭州执行公务时见过,不过那时候倭乱,所以没有乘船出海的机会。

    所以,这也是魏广德第一次见到大海。

    不止魏广德,张居正、冯保等人都是第一次,都不禁对大海的辽阔感到震撼。

    无边无际,前方全都是海水。

    “殷大人,你们就看了一年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