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封禅(十二)圣驾启程(2/3)
一镇护送圣驾这件事,这两个人选是高务实定的,当时朝中其实有些议论,认为二人皆是骑将出身,难道不该换一个步将平衡一下吗?但议论没什么用,这种纯粹军务方面的事,如今只要高务实坚持,其他人的话就不具备什么参考价值。你说得再多,在皇帝看来都只是聒噪——怎么着,你自认为比高元辅懂军务?高务实对此的说法是,圣驾此番并无战阵之忧,选用骑将率领只是因为第一镇在选调之前就特意为护送圣驾临时变动过编制,调入了更多的骑兵,因此由这二位骑将率领更能彰显军威。高务实这话是说,南下的这个第一镇并不是原本的编制,而是为了护送圣驾特意搞了个临时编制,将步骑兵力调成了一比一,也就是一半步兵一半骑兵。在护卫圣驾南下的途中,行进队列一般是步兵在内、骑兵在外,如此排场才显得够大,也更威风。这个道理朝臣们表示接受,因为展现威风本来就是他们的述求。要知道,高务实原本认为调动一个协的禁卫军充当护卫就已经多有多剩了,根本用不着许多,除了花钱没别的用。现在之所以高务实愿意把不少步兵换成骑兵,看似是要花更多钱,但这是另一番考虑:我九十块都花了,也不怕再花十块凑个整。既然现在要展现威风,那干脆就展现个彻底,除了炮兵确实毫无必要带着走,骑兵却不妨多一点,毕竟这可是具装骑兵,就算三岁小孩看了都知道确实威风。出城之后,禁卫军就正式开始护送工作了,官员们也不必再腿着,而是各自上了马车。这次南下,除了皇帝的御辇必须按照规矩使用三十六人抬的方式行进,其他随行的勋贵也好,官员也罢,统统都换乘马车。中国虽然早有马车,但把马车搞成确实适合乘坐出行的豪华座驾,那还真就是京华搞出弹簧之后的事。现如今京华甚至都很少生产马车车厢之类的产品了,而是主造马车悬架系统和钢质轮毂(不包括木质轮胎外壁),以及搞一下最后的总装。除此之外的车厢、内外装饰、外(木)轮毂之类的产品都交给了各种各样专业的合作方——这也就是之前说京华带动出了很多产业链配套的表现之一。这一次圣驾南下,高务实就坚持让官员们要么选择骑马,要么选择马车,总之不允许乘轿。按照他的说法,乘轿出行如此之远,随行官员如此之多,那光是准备轿夫就至少得有一两千人,纯纯浪费民脂民膏,甚至还可能让不少轿夫受伤、残疾甚至累死,绝非仁政,必须禁止。要知道这一路南下的陪员是以文官为主,加上人数本就有限的勋贵,根本没几个正经统兵作战的武将。那很显然,骑马是不可能骑马的,这辈子都不可能骑马,因此只能乘坐马车。这就让高务实又有了一次大力宣传马车的机会,而这在他看来是对国家有益的事。高务实的一贯观点就是,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科技发展都领先世界,但有一些却必然落后。比如,中国的农业优势太大导致人口优势太大,很多事不需要依靠科技,完全可以靠堆人力解决,轿子就是其中的一类。马车、牛车、骡车这种东西早就有了,但平时只用来载货,因为载人需要更高的舒适度,而舒适度问题直接用人抬轿子的方式更好解决,完全没必要在马车的进化上面想办法。然而在高务实看来,人还是更应该发挥生产能力,而不是过多的浪费在服务方面,因为服务并不直接产生物质财富。如果用后世的观点来说,那就是高务实更看重实业带来的国力提升,而不是服务业带来的GDP数据提升。圣驾一路往东南行进,沿途路程规划大家都知道,是要过通州、经香河、临武清、直奔天津这个驻停之地,在天津停留两日。然后继续启程,换运河水路南下沧州、德州、临清州、东昌府,由此换回陆路抵达兖州府,此时再次驻停,因为要到曲阜县拜祭孔子。拜祭完孔子之后,圣驾则要北上泰安开始封禅。封禅完毕,再次南下,过兖州府至济宁州,重新换为大运河水路到徐州,然后一路都走水路过淮安府,抵达扬州,驻停三日。启程后继续南下到镇江,顺长江而上抵达南京应天府,整个南下的路程就算走完了。至于回程,基本上是原路返回,但具体时间尚未定下——因为现在皇帝自己也没决定好要在南京待多久。当然,这只是计划,目前圣驾刚刚启程。虽然如此,高务实作为此行的“执行总裁”,当然要评估一下实际表现。整体来看,圣驾一行算得上是井井有条,各方都按照计划行事,没有闹出什么乱子来。尤其是禁卫军的表现让高务实很满意,这支军队虽然知道不会面临什么外在危险,但还是严格按照出兵作战的要求行事。不说别的,李如梅和马栋甚至在圣驾前后左右都持续派出探马,确保二十里方圆之内任何风吹草动都能第一时间得知消息,也不知道他俩是故意表现呢,还是顺带练下兵,或者真就是习惯使然,没什么别的意思。因为附近总有骑兵活动,这一来还真遂了朝中多数大臣的意,很是给一些藩国使臣长了长见识。除了“大明金国”土默特的使节对明军具装骑兵见怪不怪之外,东、南、西三个方向的一众属国都对明军骑兵的威武雄壮有了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