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排在最后,不是说药没用,而是说要‘慎用药’。”四儿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语气认真起来,“中医讲究‘上工治未病’,能靠经络调理的,就不用药;能靠饮食调理的,就不用药。
药物是‘外援’,能不用就不用,因为任何药都有‘偏性’——中药里,寒凉的药能清热,但长期吃会伤脾胃;温热的药能补阳,但吃多了会上火。
您之前加药量,就是因为身体对药物的‘偏性’有了耐受,只能靠加量来维持效果,可这样下去,脾胃会越来越弱,形成恶性循环。”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块生姜,切成薄片,放在老周的茶杯里:“张老师说,‘养生按摩用药’要‘简化’——用‘药食两用’的东西替代中药,既安全,又能避开‘非医师不得开药’的禁忌。
同时,依《伤寒杂病论》及临床经验总结,疾病症状多由寒凉淤堵所致,就对症下药而言,生姜就是最好的选择——它性温,能温阳散寒、健脾开胃,还能促进血液循环。
像您这样的糖尿病患者,很多都有‘脾虚湿盛’的问题,吃点生姜,能帮脾胃运化,让气血更好地吸收。”
老周看着茶杯里的生姜片,姜片在热水里慢慢舒展,茶水泛起淡淡的黄色。“生姜能顶得上我之前吃的那些中药吗?”他还是有些怀疑。
“不能完全替代,但能‘辅助调理’。”四儿解释道,“比如您早上可以喝杯姜枣茶——生姜三片,红枣五颗,煮十分钟,能补气血、温脾胃;晚上可以用生姜水泡脚,能温通下肢经络,改善手脚冰凉;要是觉得胃不舒服,还能含一片生姜,缓解恶心。
这些方法简单,还不用担心中药的副作用。等您的经络通了,阳气足了,脾胃功能好了,再慢慢调整中药剂量,说不定就能把药量降下来,不用打胰岛素了。”
老周拿起茶杯,喝了一口姜枣茶,温热的茶水滑过喉咙,胃里暖暖的,之前因为焦虑而紧绷的神经,也慢慢放松下来。
“四儿啊,听你这么一说,我总算明白‘一针二灸三用药’是怎么回事了——针是‘通经络’,灸是‘补阳气’,药是‘调脏腑’,得按顺序来,不能本末倒置。”
“您说得太对了!”四儿眼睛一亮,拿起经络图,指着上面的经络走向,“其实中医治病,就像修房子——经络是‘地基’,阳气是‘梁柱’,脏腑是‘房间’。地基不稳,梁柱不牢,房间再漂亮也会塌。
针灸就是‘修地基’,把经络打通;艾灸就是‘固梁柱’,把阳气补足;药物就是‘装修房间’,调理脏腑。要是地基没修好,就先装修,房子迟早会出问题。”
两人越聊越投机,茶桌上的经络图成了最好的“话题引子”。老周说起自己之前因为血糖高,不敢吃水果,每天只敢吃青菜,结果营养不良,反而更没力气;
四儿就跟他说,中医养生讲究“均衡”,不是完全忌口,而是“选对的吃”。比如蔬菜多数性寒凉,可以搭配热性调料熟吃。吃了凉性水果后,补上一杯热姜茶,进行调理,使寒热均衡,不留过患。
四儿娓娓道来,向老周阐述着他对“药”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所谓的“药”,并非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草药、丸药等物质,而是一种更为宽泛的概念。
在四儿看来,只要能够对症治疗,无论是何种物品,都可以被视为“药”。比如说,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来说,能够填饱肚子的食物,无疑就是最好的良药;而对于一个口渴难耐的人而言,能够滋润喉咙的水,同样也能起到药的作用。
不仅如此,四儿还进一步指出,对于那些心情忧郁的人来说,能够让他们感到开心、愉悦的话语,其实也算得上是一种特殊的“药”。这种“药”虽然无形无色,但却有着神奇的疗效,能够舒缓人们的情绪,减轻内心的痛苦。
在一些名医的怪谈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有的医生会用幽默风趣的故事来逗笑病人,从而缓解他们的病情;还有的医生会通过与病人的倾心交谈,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慰藉,使他们的身体逐渐康复。
四儿的这番言论,让老周都不禁陷入了沉思。原来,“药”的定义竟然如此广泛,它不仅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更可以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
四儿说小时候,奶奶用艾草给他敷肚子治腹泻;老周就想起自己的父亲,当年得了胃病,靠喝生姜水慢慢调理好的。
聊着聊着,两人发现彼此都喜欢读《黄帝内经》,都觉得“顺应自然”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春天要早睡早起,多去户外散步,让阳气生发;冬天要早睡早起,多吃温性的食物,让阳气储存。
工作室里的阳光渐渐西斜,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博古架上的艾草香越来越浓,混着姜枣茶的甜香,让人觉得格外安心。
老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