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您说的这话,跟我当初听老中医讲课的时候,他说的差不多。我没进过专业的医学院,就是两年前在社区的公益讲堂上,听一位姓张的老中医讲临床案例,才慢慢入了门。
张老说,很多病看起来复杂,其实根儿都简单——就像糖尿病,很多人是因为体内寒湿太重,堵了经络,气血运不起来,胰腺没法好好工作,血糖才降不下去。”
他起身走到经络图前,手指落在胰腺对应的穴位上:“您看,胰腺在咱们上腹部,挨着胃和脾,这一块的经络要是堵了,气血过不去,胰腺就像没油的机器,转不动了。
中医里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其实不止痛,很多慢性病都是‘不通’闹的。张老还说,《伤寒杂病论》里讲‘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寒湿也是一样,得用温的法子去化——所以我给宁姐调理的时候,就用了两样东西:一样是姜,每天让她用三片小黄姜煮水喝,姜是温性的,能驱寒;另一样就是粗盐温敷袋,敷在她的上腹部和后腰,温敷能让经络里的寒气散了,气血就通了。”
老周凑到经络图前,手指跟着四儿的指尖动:“我懂了,这就是‘寒则温之’的道理,《黄帝内经》里确实这么说。那按摩呢?你给宁姐按的是什么手法?”
“是全身梳理的手法,不是光按某一个部位。”四儿回到座位上,拿起一块毛巾叠了叠,
“我发现很多人调理身体,总盯着不舒服的地方按,比如血糖高就按胰腺,血压高就按头,其实不对——人是个整体,经络是连在一起的,腿上的三阴交堵了,也会影响上腹部的气血。
所以我给病人按摩,都是从脚开始,先揉按涌泉穴,再往上按足三里、三阴交,然后是腰上的肾俞穴,最后才按上腹部的穴位。
力度也得注意,不能太重,得让病人觉得酸胀但不过疼,每次按同一个部位不超过五秒钟,循序渐进——宁姐刚开始的时候,按到三阴交就喊疼,我就减轻力度,按了一周,她就说不疼了,那时候她的血糖已经从10降到8了。”
“那按摩的时候,是不是还得配合病人自己的调理?”老周问道,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熬夜画图,现在总觉得精力不够。
“我听宁姐说,她后来还跟着你们做公益,推广酵素和素食?”
“对,这特别重要。”四儿点头,“张老说,医生只是帮着‘搭梯子’,真正能爬上去的,还是病人自己。
宁姐调理的时候,每天都早睡早起,以前她爱喝甜饮料,后来改成了姜茶,还跟着我们吃素食——不是完全不吃肉,是少吃红肉,多吃蔬菜和豆制品,减轻脾胃的负担。
她还跟着我们去小区里做酵素,用果皮菜叶做的酵素,倒入污水中,改善水质,保护环境。用水果蜂蜜做的酵素,泡在水里喝,能助消化。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正在接受按摩、温敷等驱寒的治疗,但与此同时,他却仍然熬夜、食用生冷食物,那么身体内的寒气就无法得到彻底的驱散。这样一来,之前所做的调理努力可能就会大打折扣,效果自然也不会太好。
老周喝了口茶,若有所思:“我明白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正气存内’——按摩温敷是帮着扶正气,病人自己的生活习惯是养正气,两者配合,才能把病调好。
我以前总觉得,治病得靠药,现在看来,药只是辅助,自己的身体才是最好的医生。”
“您说得太对了。”四儿笑了,“宁姐后来停了所有药,血糖稳定在5.6,就是因为她的正气足了,胰腺能自己工作了。
她现在天天在小区里跟人分享调理经验,还帮我整理病人的反馈,上次有个阿姨血糖高,还是她陪着来的。”
老周放下茶杯,站起身:“四儿老师,我今天算是没白来,听你这么一说,我心里也有底了。那咱们现在就开始调理吧?我也想试试你说的全身梳理按摩。”
四儿笑着点头,起身把按摩床的床单换了新的:“周叔,您先躺下,我给您铺个毛巾,温敷袋我已经加热好了,先敷在您的腰上,您试试温度合不合适。”
老周躺下后,四儿把温敷袋轻轻放在他的后腰,又帮他盖了条薄被:“怎么样?温度还行吗?”
“正好,暖暖的,很舒服。”老周闭上眼睛,感受着腰上的暖意慢慢散开,顺着经络往下走,
“我这腰以前修水库时冻着过,一到阴天就疼,敷了这一会儿,就觉得不僵了。”
四儿开始从老周的脚腕往下揉按,指尖轻轻落在涌泉穴上:“周叔,您要是觉得力度不合适,就跟我说。”
“好。”老周应着,耳边传来窗外的鸟鸣,还有屋里轻柔的古琴曲——是四儿刚才随手点开的,曲名《高山流水》,琴声和着四儿按摩的节奏,慢慢漫过心头。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在农村时的山坡上,跟着老中医认草药的日子,想起老中医说的“正气足,邪不侵”,又想起宁姐现在红润的脸色,